各種合作學習法之比較


(○:有 Δ:有時候 ×:無)
























































































































方法類別



Jigsaw



STAD



TGT



CIRC



LT



GI



個別績效













×



相等成功機會











×



×



學生互賴特性



持續性



 



ˇ



ˇ



ˇ



ˇ



 



階段性



ˇ



 



 



 



 



ˇ



分組方法



教師決定



ˇ



ˇ



ˇ



ˇ



ˇ



 



依學生興趣



 



 



 



 



 



ˇ



工作專職





×



×



×







適應個別差異



×



×



×





×



×



資料來源



教師


學生



教師



教師



教師



學生



學生



評鑑的執行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設計結構類型



獎勵作業資源



獎勵



獎勵



獎勵


角色



目標作業角色



目標作業角色



教學環境改變















教師準備度















4各種合作學習法選用的原則


合作學習教學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每一種合作學習法在設計架構或實施原則上都有其特色與不同的地方,教師在選用一種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前, 若能對其有充分了解,相信會達到事半事倍的效果,底下提供幾個合作學習法選用時的原則供參考(林佩璇,1991)


(1)建立基本概念的學習宜用STAD合作學習的教學來實施


概念是認知的基本單位,以及進行思想建構知識的單位。概念的習得如能透過建構的方式來學習最為有效。實施STAD來進行教學的時候,作異質性分組,概念本即是一種建構,且常是社會的建構,小組內同學之間只要能夠確實經由討論,指正+討論+指正,一定能獲得顯著的進步。


(2)熟練表達的工具技巧可利用共同學習法(LT) TGT的合作學習


TGT以公開競賽來取代後測。由於資訊傳達,網路利用等知能可以公開展示,更具表演性質,因此利用TGT來教學資訊科技、網路利用較為適合,也具挑戰性與團體競爭性。而且,資訊技巧在起點行為上,有很大的差距,最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


語言及肢體語言,及其它溝通技巧的運用,在共同學習法(LT)的情境裡面,小組內成員較多,較為自由開放,更為重視角色的分派與扮演,以合作技巧的指導與激勵,並鼓勵小組間的互動,對於助長語言及肢體語言的技巧及正當互動態度的成長,可望更為有效。


(3)對於學習領域內知識精要的學習可用拼圖法II


學生同時學習精研一學習領域內的所有知識,難免力有未殆。在這種情形之下,為精研一學習領域內的所有知識,如能利用Jigsaw,不但可以減輕學生負擔;且可力求合作之效,最後學習效果可達事半功倍。在學習領域內,某一主題之下,按知識的內容、形式或方法,區分為若干部份,分別指派由小組內特定成員先負責對特定部份的理解或研究,務求徹底瞭解。各個成員就其所負責部分精通之後,分別輔導協助該部份的教學,教會組內所有成員,如此互通有無,彼此互補,各盡所能,也各取所需,共同分享各蒙其利。對於學習領域內知識的精通,必有幫助。


(4)對於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團體探究法 (GI)至為適用


團體探究法中,教師首先使學生面臨到一種困惑的狀況,接著察覺到問題情境,不能不想辦法理解。由於問題複雜,有必要分工,因此,學生自願或指派分組,且確定問題所在,分析成為若干個較明確的子間題。各組分配某一子問題,分別蒐集資料並嘗試不同的見解,由小組成員交互研究切磋,批判協調,提出小組的報告向全班發表,經全班討論,修改、批判、訂正,獲得結論。如此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答案,並且增益知識。且由於過程中,能夠尊重各種不同意見,每個人能獨立思考,也能與別人分享經驗及溝通知識,建構成為團體的知識,對於統整課程目標的達成,增進基本能力的成長非常有效。


()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


1、合作學習法設計的類型


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團體法和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法。前者,學生主要是一起工作,互相幫助,以精熟大致上有清楚界定的訊息或技能,即結構清楚的問題,而後者是在使用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法時,學生形成小組,在小組中工作,以完成作品,著重於結構不清的問題。


2、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成效的比較


研究發現只要符合以下兩個基本條件,則結果多屬合作學習較佳:老師必須提供某種表揚或是小獎賞給表現良好的小組,以使小組成員覺得幫助他人對自己也有利。其次,必須有個人績效責任。


3、合作學習的效果 


對於合作學習的實徵研究可推至1920年代,當時主要是在實驗室中的小規模研究,而對於教室中施行合作學習之研究則起於1970年代。Slavin1991)分析了七十篇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報告,包括各種合作學習法,其結果顯示合作學習法的實施約60%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有正向的效果,而有40%的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法,合作學習方式並未有顯著的差異,或是較傳統教學法差。除了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之外,合作學習對於情意方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國內外均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傳統的個別教學及競爭性的學習,合作學習較能夠興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讓學生專注於學習的時間延長(引自林達森,民90)。


Sharan和Slavin分析合作學習的方式對於學生,指出當學習目標是人際互動
取向的時候,例如,增進學生間的相互關懷或發展正向的種族關係,合作式
的策略,不論是以一對一的或小組別的,都會有不錯的表現。其他研究指出
當作業是較為複雜的(例如,解決文字題型的數學難題,或對特殊訊息如名
字和資料的回憶),合作比競爭更會導致較高的成就(Hamachek,1995)。
綜上所述,雖然合作學習的效果與看法並不一致,也未達定論,但其在設計上
所提供,是一種相異於傳統教學的圖象,對教育實務所具的啟發與引導性價值
是不容置疑的。

如何教導問題解決和思考技巧


()問題解決的歷程


1.問題解決之意涵


      所謂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是指在不能僅憑既有經驗直接處理當前事物以達目的的情況下,經由思維運作得以瞭解問題並循得解決途徑,而達到目的的心理歷程(張春興,2004)。


2.問題解決之歷程


問題解決歷程是為近代心理學家所關心研究的課題,以下分別介紹幾位心理學者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歷程:


(1) 杜威(J. Dewey)在其1910年出版的How we think書中,提出了問題解決的五大步驟(引自許方等):


a.遭遇到疑難或挫折。


b.發現問題關鍵。


c.搜集有關資料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d.分析、評鑑並選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


e.驗證、修改所選擇的解決方案。


(2)而有學者認為問題解決,可分成形成問題和解決問題兩部分。在形成問題方面,要考慮的是:問題空間是否與他的知識背景相稱。解決問題方面,則可以教導問題解決策略。正因其將問題解決分成前後兩步驟,相對的,問題解決歷程對兒童之教導,也按此原則來進行,發展策略(許方等)。


(3)PolyaHow to solve it一書中,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四步驟(林清山,民81;引自許方等):


a.了解問題:將問題予以表徵。


b.提出計畫:決定著手解決問題的一般流程


c.執行計畫:執行各種必要的操作。


d.回顧:重新檢驗其流程,以助於其他問題的解決。


(4)Gagne等人(1993)認為問題解決程序可分為三步驟,而此三步驟可能再循環發生,直至解決問題(引自許方等):


a.在工作記憶區形成問題之表徵。


b.激發並應用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與策略,以找尋可能之解決方案。


c.評估找尋到的解決方案。


(5)Sternberg則是提出了問題解決循環(problem-solving cycle),將問題解決分成七步驟(Sternberg1999;引自許方等):


a.問題確認。


b.定義問題


c.建立問題解決策略。


d.組織關於問題之訊息。


e.資源配置。   


f.問題解決之監控。


g.問題解決之評估。


(6)BransfordStein1993)曾發展並評估一個具有五步驟的策略。此策略稱為IDEAL:


a. I.指出(identify)問題和機會。


b. D.界定(define)目標,並對問題加以表徵。


c. E.探索(explore)可能的策略。


d. A.預期(anticipate)結果並行動。


e. L .回顧(look back)和學習。                                                   


實際於問題解決時,各步驟間的次序,很少是固定不變的,也並非是依序前進的,而是可以跳過、倒回等方式進行問題解決的。


3.問題解決之策略


問題解決策略,在認知心理學上,一般認為有兩種主要策略,即定程式法又稱差異減除法(algorithm)和捷思法(heuristic)。以下就此兩種策略,分別說明如下(引自許方等):


(1)定程式法(差異減除法)


     所謂定程法(algorithm),是指在問題所解時按照一定程序,逐步進行,最後即可得到正確解答的一類方法。定程法是學得書本知識的主要方法,其優點為原理明確,方法固定,只要瞭解原理,學會解題方式,循序漸進,一定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張春興,2004)。定程式法是一種隨機需求,途徑的選擇不需任何特殊知識,所以是將所有可能解決的方法列出,直到找出正確答案為止,雖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但其效率非常低。


(2)捷思法則


捷思法則,是一種心理的捷徑,來幫助我們突破工作記憶的限制,同時運作許多工作,捷思法則包含了非正式的、直覺的、推測的策略,這些策略有時是可引導我們至有效的解答,但卻未必一定如此。以下為幾種常見之捷思法則(引自許方等):


a. 方法-目的分析(means-end anslysis


所謂手段-目的是指在問題情境中,針對求解目的與問題起始狀態(已知條件與限制)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判斷,找出可供縮小差距的手段,從而達到最後目的的一種方法(張春興,2004)。常被用來在問題解決中,去縮短問題現況與終點目標之距離。方法-目的分析包含了以下步驟(岳修平譯,1998):


(a)找出目標與當前情況之間的差異。


(b)找出一個與該差異相關的運作歷程。


(c)執行該運作歷程以減少其差異。


(d)重複步驟一之步驟三,直到問題被解決為止。


b. 順向運作


「順向運作」(working forward)比「手段-目的分析」方法要來的簡單些,其乃是某人檢驗當前的情境並執行某些運作歷程來改變情境的過程。至於其中所運用的運作歷程則不限於如「手段-目的分析」方法中所談的目標因此他們有時會導致問題解決者走向無效的方向去(岳修平譯,1998)。


c. 倒向問題解決法(working backwards


通常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順向問題解決法(working forwards),但有些問題卻適合於從目標倒向問題解決,如數學之證明題,其方法是從未知推算到已知,可以避免走進死巷的機會,若能與順向問題解決法並用,效果更佳。


d. 類比法(analogy


是指利用一個舊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經驗,去解決另一個有類比關係的問題(許方等)。類比推理通常在人們遇到領域中某個不熟悉的問題時會被用到。它牽涉到的步驟有呈現問題表徵、使用該表徵來取得熟悉領域中與當前情境中相關的知識、以宜接著要評估其所取得的知識之實用性(岳修平譯,1998)。如將停車位類比成升降電梯,則停車位可以立體化,突破土地恆定之特性,順利解決停車位不足之問題。


e. 腦力激盪


另一向可增加問題解決方法之數目與品質的策略被稱為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Osborn,1963;引自岳修平譯,1998)。腦力激盪中所含的步驟如下:


(a)定義問題。


(b)不帶批評地衍生解決方法,且越多越好,即便一開始時,這些方法看來有多麼怪異。


(c)決定判斷所衍生出的解決方法之標準。


(d)使用這些標準來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法。


「腦力激盪」同時也包含有「順向運作」與「手段-目的分析」兩種成分,因此具有這兩種方法的優點。步驟二實際上牽涉到順向運作:個人以可以改變情境的運作歷程對問題陳述做一些簡單的回應。步驟三與步驟四則與一些「手段-目的分析」有關:個人所發展出來的標準幾乎確定包含「要達成預期目標」在內。


f. 繪圖(diagram


視覺符號有助於顯示整個關係的外貌與問題結構的關係,可以傳達很多概念,因此繪圖有助於問題解決。


實際上遭遇問題時,很可能不只使用一種類型的策略,可能是同時並用,也可能是教互使用的。


(二)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導


學生在學校所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可能都需要仔細閱讀和一些思考,但它們很少需要創造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卻不是這樣,有許多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需要創造性解決(creatuve problem solving)的情境。


所謂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就是運用創造力或創意思考方式來進行問題解決,問題取材於日常周遭被關心的議題,問題的設計可以定義明確,單純化,也可以複雜化或定義模糊。


下列各段將說明如何教導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Beyer,1997;Frederiksen,1995)。


  1.反覆思考


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與分析的,逐步的問題解決歷程有很大的不同。在進行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時有一項重要原則,那就是應該避免匆促地決定問題的答案;而應該停下來,深思問題,並解在選定某一解決辦法之前,對可能的辦法反覆思考。


  2.暫不判斷


在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時,老師應鼓勵學生在試驗並找出答案之前,暫不判斷,而要考量所有的可能性。腦力激盪法就是以這個原則為基礎(Osborn,1963)。使用此方法時盡可能提出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而不管這些辦法看起來是多麼荒誕不經。腦力激盪法的重點是避免因太早專注於某一解決辦法,而忽略其他可能的,較佳的處理方式。


  3,適當的氣氛


輕鬆,甚至是遊戲的情境有助於創造性的問題解決(Tishman et al.,1995)。我們應讓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學生感受到她的想法是會被接受的。所以,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而且不要因為方向錯誤而加以批評。


  4.分析


問題創造性最常被提及的方式,就是對問題的主要特徵或某些要素加以「分析」和「並列對照」。


  5.吸引人的題目


教導問題解決時有一秘訣,即給兒童的題目要富有吸引力。杜威(John Dewey)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指出,問題解決要與實際生活或模擬的實際生活有關連,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動機。


  6.回饋


學生的練習要給予回饋。或許問題解決最有效的教法是,讓學生對許多不同的題型最很多練習,而且老師不僅針對答案的正確性做回饋,同時也針對解題歷程作回饋。


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障礙與助力


          我們在從事問題解決時,往往有會感到很順利,但有時卻不是如此,的確問題解決確實存在著各種影響之正向與復項之因素,以下為就問題解決之障礙與助力之探討:


1.影響問題解決之不利因素(Sternberg1999;引自許方等):


1)包含更多新奇性(如:新事物、新規則、新操弄、新知識)之問題。


2)問題具有較大數目之規則,如:我們在處理數字問題時,若其數字是較大的,我們會感到比小數字之同類型問題處理上來得困難。


3)問題具有較複雜之規則限制。


4)問題具有反直覺之規則限制。


2.心向(mental sets)、線絡(entrenchment)和固著(fixation


頓悟問題之難解,在於問題解決者給新問題一個特別之心向。心向就像是一種心理框架,包含了:


1)現有問題之表徵模式。


2)問題之內容模式。


3)問題解決之程序模式。


線絡(entrenchment)是一種心向,當問題解決者確立一種心向,它可能會固著一種策略,可以用來解決普通之問題,但不能解決特別之問題。


還有一種心向包含對事物特定使用之固著:特別是功能固著,功能固著為知道一種事物使用功能後,就受限於此,無法做其他功能使用。


另外,還有一種心向是有關社會認知的概念,即是一種刻板模式-對於社會某群體之成員傾向於一致的看待,較少有個別角色類型。例如:對於推銷員,總認為其較不誠實、油滑。


3.負遷移和正遷移


負遷移是受先前的問題使得之後的問題較難解決。例如:警察很難去處理政治犯罪,因為政治犯罪和他以往所處理得犯罪問題(如:偷竊等)是不同典型的。相反的,正遷移是先前的問題有助於新問題之解決。也就是說,有時心向遷移,會有助於問題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en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