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之批評與限制:
(一)「可能發展區」不易認定:很難有具體的方法界定學生的可能發展區,且學生在各科 各單元的可能發展區都不相同,使這個工作更顯困難。
(二)大班級教學下難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大,很難一一協助每個學生。
(三)未兼顧天生、自然成熟力量對學習的影響。
(四)教學亦可能造成危害:倘進行ZPD教學時分寸拿捏不當,超越學生可負荷的範圍,恐收揠苗助長之效(即須兼顧成熟的階段)。
(五)可能發展區教學未必適合否些學習形式:有些學習形式更適合透過觀察模仿、重複練 習等而習得(Rogoff,1993)。
(六)可能發展區教學未必適合某些文化或個人,EX:東方文化或內向的人未必適合合作的
學習方式。
結論:
*語言類型的差異:
(一)皮亞傑:
1.認為語言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2.自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private speech;自我對話、私語):
兒童的口語是用自己的角度說出,不是用聽者可以理解的那種社交角度表達,兒
童本身似乎是在進行自我溝通的功能。
(二)維高斯基:
1.認為語言發展,是透過社會垂直互動促進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
2.維高斯基強調「自我中心語言」的正面積極功能,並認為自我中心語言隨著發展
會內化為「內在語言」(inner speech),內在語言是內隱的口語思考,有助益認知發展。 維高斯基更進一步認為,自我語言消失後,會變成「社會性語言」(socialized speech)。
參考書目:
朱敬先(民83)。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學苑。
林生傳(民93)。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張世忠(民92)。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五南出版社。
張世忠(民92)。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五南出版社。
蔡敏玲、彭海燕譯(Courtney B. Cazden著)(民87)。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心理出版社。
PPT大綱
Piaget VS. Vygotsky
第七組:初教系碩一甲
蕭文淵BO094101 邱詩婷 BO094110
林琼虹BO094115 洪薇茜 BO094119
章節大綱
壹、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貳、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參、Piaget與Vygotsky之比較
肆、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價值
伍、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曾經遭受之批評
陸、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涵義
柒、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之批評與限制
捌、Piaget vs.Vygotsky語言類型的差異
玖、Piaget vs.Vygotsky語言類型的差異
壹、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Piaget,1896-1980)生平簡介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三、皮亞傑的觀點
壹、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Piaget,1896-1980)生平簡介
1.其父親十分重視科學觀念,更著重於培養皮亞傑對於事實的講求。
2.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亞傑重視以科學的系統性來求知。
3.皮亞傑發現能將生物學和認知論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
4.1922~1932的十年間,一方面教學一方面觀察記錄孩童的言行舉動,並與孩童對話。
一、皮亞傑(Piaget,1896-1980)生平簡介
5.皮亞傑對嬰兒的研究使他深信,兒童的思想(智慧)是來自於行為(動作、操作),而非語言。
6.皮亞傑他終其一生都致力於發展「發生認知論」,他最關心的問題是:知識是怎麼形成的?
皮亞傑與家人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一)認知發展論內涵
1.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以身體感官作為基礎,對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獲取知識,視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
2.基模(schema)
每當遇到某事物時,便用既有的認知結構去核對、處理,而此即為皮亞傑所謂的基模。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一)認知發展論內涵
3.組織(organization)
組織是指個體在處理周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
4.適應(adaptation)
適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包含同化與調適。
‧同化(assimilation):指個體運用其既有基模,將新遇見的事物吸納入既有的基模內→是「量」的增加。
‧調適(accommodation):在既有基模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識時,主動修改既有的基模→是「質」的改變。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一)認知發展論內涵
5.平衡與失衡
個體能對環境適應表示其認知結構或基模的功能,能在「同化」與「調適」之間維持一種波動的心理狀態。
‧平衡(equilibration)
當個體既有基模能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在心理上便會感到平衡。
‧失衡(disequilibrium)
若基模不能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在心理上自會感到失衡。失橫是使個體形成一種內在驅力,驅使個體調適既有的基模。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二)認知發展階段論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二)認知發展階段論
1.這些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
個體的認知發展成熟的速度,或許因社會
文化、遺傳等因素,有著年齡上的差異,然而
這些發展階段在每個個體身上出現的順序卻是
不變的,即每個人的認知發展都會歷經表一中
所列出的四個階段。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二)認知發展階段論
2.所有發展階段都可以歸入其他階段中
在某一個特定階段上形成的智力結構,可以
被歸併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智力結構中。
例如:在感覺動作期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思維能力
也都會在前運思期中出現,並且以更高級的
形式出現。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
(二)認知發展階段論
3.每個階段都同時包括了一個準備期和一個完成期
例如:在形式運思期中,從十二歲至十三歲到十四至
十五歲(亦即約當國中生的年齡)這個時期被
稱為準備期,而十五歲以後形成的平衡狀態則
稱為完成期。
二、皮亞傑的理論思想(三)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
1.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語言只是兒童認知思維方式的表達,等到發展至具體運思期後,就會自動消失。
2.換句話說,皮亞傑認為語言是認知發展的副產品。說話方式反映出該童的發展階段。自我中心語言是發展不成熟的象徵。
3.自我中心語言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對認知發展助益不大,至具體運思期後脫離了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語言自然會消失。
三、皮亞傑的觀點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其主要觀點為:
1.以兒童為中心,認為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最
好的學習方式。
2.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知識是內發的、自然產生
的,是個體建構論。
3.孩子要達到一定的成熟後,再透過自我學習外在的
事物,且和人、環境互動產生知識。亦即生理的成
熟要先達到,心理成熟自然容易達成。
三、皮亞傑的觀點
4.發展先於學習,發展是學習的先備條件,而非學
習結果。
5.語言,是一種自然狀態,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表
達,無法幫助個人認知發展,是認知發展的副
產品。
Lev S. Vygotsky--心理學上的Mozart
Vygotsky(1869-1934)生平簡介
1.西元1896年11月17日出生於白俄羅斯的明斯克(Minsk) 附近一個名叫歐夏的小鎮,1869-1934,蘇聯心理學家。
2.原為律師和語研學家,從事的工作如鑑定文學作品的意義和真偽等。
3.從事心理學有關研究17年。
4.與肺癆搏鬥中殞落,享年38歲。
5.Komilov推崇他為「心理學的莫札特」
貳、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強調社會文化是認知發展的要素
二、強調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三、從實際發展水平延至可能發展區
四、鷹架(Scaffolding)作用
五、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教育上的應用
貳、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強調社會文化是認知發展的要素
1.兒童認知發展是在社會學習的歷程中進行
的(由成人傳遞,特別是父母、老師)
2.改善社會環境,將有助於兒童的認知發展
二、強調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1.基本問題
(1)你們如何瞭解/知道他人(的思想)?
(2)如何瞭解自己的思想、行為?
(3)誰的符號?
(4)由誰給?
二、強調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2.基本假設
(1)一個文化的符號與記號,尤其是語言,是
瞭解複雜的人類行為的關鍵。
(2)文字是一種社會刺激,使個人能夠瞭解他
自己就好像個人在瞭解他人一般。
(3)符號與記號是社會行為與個人思考的來源。
但語言從何而來?
二、強調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3.提出解釋
(1)人類心智的本質(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
(2)心理發展因循兩路徑
(3)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
(4)自我中心語言
→發現:語言、思想在嬰幼兒時期獨立平行發展。語言由部分而整體,思想由整體而部分。當兒童能支配與延後,二者合而為一,交互作用形成促動認知發展的主要動力。
三、從實際發展水平延至可能發展區
(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1.ZPD 是介於兒童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別人給
於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間的差距,即稱之。在此時提供協助,就叫鷹架作用。
2.是由成人與兒童互動中產生出來的
3.經由成人協助使兒童的認知能力臻於做充分發展的地步/發展潛能
四、鷹架(Scaffolding)作用
1.描述教師在協助學習者解決超越其個人能力的問題時所扮演的角色。
2.鷹架是由教師或(另一學生)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支持,來協助學生從目前的能力進展到預期的目標。
四、鷹架(Scaffolding)作用
3.鷹架的例子包含:
(1)認知示範
(2)當學生被困住,幫助學生進展至下一
步驟的刺激物或線索
(3)幫助診斷犯錯原因與發展修護策略的
問題
五、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教育上的應用
一、架構 (scaffolding) 的步驟
二、交互式教學 (reciprocal teaching)
三、應用兒童私人語言 (自言自語,private
speech)
五、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教育上的應用(一)架構 (scaffolding) 的步驟:
1.引入 (recruitment)
2.示範 (demonstration)
3.簡化作業 (simplifying the tasks)
4.維持參與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
5.給與回饋 (feedback)
6.控制挫折感 (controlling frustration)
五、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教育上的應用(二)交互式教學 (reciprocal teaching):
1.由教師及學生分別扮演討論團契中領導者的角色
2.主要用于訓練閱讀成績低落的學生閱讀能力
3.由教師示範討論領導人。這位領導人的主要工作
4.領導人的主要工作是提問題將文章做摘要,或預測文章發展、或厘清學生錯誤理念等
5.教師選擇較簡單的文章,學生輪流擔任領導人,教師不主動介入
6.在學生的討論走偏時,教師才介入
五、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教育上的應用(三)應用兒童私人語言 (自言自語,private speech)
1.是學生內化教師較成熟的問題解決模式的
一個過程。
2.學生對問題解決模式尚未熟練時,可以鼓
勵學生將其思考過程說出來,以協助自己
解決問題。
參、Piaget與Vygotsky之比較
一、 Piaget、Vygotsky理論相同處(基本
主張)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
三、綜合分析
參、Piaget與Vygotsky之比較一、 Piaget、Vygotsky理論相同處(基本主張)
1.知識是一種建構。知識不是先於或獨立於認知者存在,而是認知者主動建構的結果。
2.認知的作用具有適應性,以促成平衡與發展。
3.建構是主動的過程,需認知者主動參與,以認知者的基本模式或範疇,去意義化,概念化,統整所經驗的事象。
一、 Piaget、Vygotsky理論相同處(基本主張)
4.認知是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認知者成為一個自我調適的系統,求得內外在心理世界的平衡,使個體在環境中能適應,並在經驗世界能自圓其說(主動建構的能力)。
5.認知是持續不斷的的歷程,不是一蹴可及、立即能實現的過程。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
(一)發展動力
(一)發展動力說明
1.在知識論中,Piaget 的學說為發生知識論,屬個人的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個人主動求知或探索的動機,知識個體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吸收。
2.Vygotsky為社會建構主義者,強調個人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下所建構而成的。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二)發展以及學習觀點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二)發展以及學習觀點
(二)發展以及學習觀點說明
1.Piaget認為個體發展在連續過程中有階段性,不可
逾越,為新階段取代舊階段,新基模取代舊基模使
功能更強大,且認為水平建構是說明不同觀念引發
認知衝突而至於個體是否要心智重組,則為個人的
選擇
2.Vygotsky認為學習促進發展故說明了教學的重要性,垂直和作說明了能力有差異,在對話中互相磋商以形成共識。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三)對學習預備度的看法
(三)對學習預備度的看法說明
1.Piaget注重兒童的成熟度,認為需等兒童長大(生理成熟)。
2.Vygotsky則認為可補足先備知識。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四)自我中心語言(私語)
(四)自我中心語言(私語)說明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Piaget認為自我中心語言
為發展必經的過程,語言是認知發展的副產品。說
話方式反映出該童的發展階段,但他也認為社會經
驗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會激發認知衝突,談話是內
在改變的催化劑,但他對思考的形式及功能卻沒有
直接的影響。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五)在教學情境的看法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六)互動的對象
(六)互動的對象說明
1.Piaget同儕是特別重要的改變促因(因為同儕的接觸提升了社會化觀景取代的能力)
2.Vygotsky強調初學者與知識較豐富或技巧較佳者的互動。互動雙方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這種差異不是角色的差異,而是對問體瞭解程度或處理能力的不同。能力技巧較差者能夠獲得能力技巧較佳者的引導與支持,這樣互動認知發展才會有幫助。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七)對遊戲的看法
(七)對遊戲的看法說明
1.Piaget兒童在遊戲中不用刻意學習新的技巧,而是透過遊戲來熟練並鞏固所學的技巧。
2.Vygotsky幼童還不會抽象思考,此時意義和實體是不分的就由遊戲學會區別意義與實物,以提增想像思考。因此幼兒遊戲是發展未來抽象思考能力必經的過程。遊戲被視為創造思考的行為是兒童未來抽象創造力與變通力的基石。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八)兩者延伸的教學方法
(八)兩者延伸的教學方法說明
1.Piaget的理論中,鉅觀而言課程設計需配合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實際教學方法的採用或活動的設計需考慮兒童的思考特徵(微觀),教師教學應理性移情,以兒童為中心。
2.Vygotsky所主張的合作學習是互動磋商的歷程。
二、Piaget、Vygotsky的差異比較(九)文化影響力
三、綜合分析
(一)個人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發展無
直接關係,建構主義之間亦是如此。但
重要的是,這些思想均導向了相當一致
的方向,對實證主義傾向客觀主義的知
識論觀點提出質疑。
三、綜合分析
(二)論述重心而言:
1.社會建構主義所強調的是人類認知與知識形成的
社會性基礎。
2.個人建構主義所強調的則是作為認知主體的人,
在認知過程的主動性與建構性。
三、綜合分析
(三)在本質上,兩者的同質性大於異質性,均可說
是一項導向人本的知識論思潮。而兩者的差異
在於社會建構主義以群體的人―社會為論述中
心,採行較鉅觀的觀點,而個人建構主義以個
體的人為中心,採微觀的角度。將社會建構主
義視為一個「總體理論」(grand theory),
相對的將建構主義視為一個個體理論。
肆、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價值
1 .針對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
2 .按兒童思考方式實施知識教學。
3 .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設計課程。
4 .提供良好環境促認知發展。
5 .引發學童主動適應的動機,展現給學生比他認知發展還高一點的作業。
伍、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曾經遭受之批評
1 .未能涵蓋人類全部認知發展重要層面。
EX:道德認知發展和社會認知發展。
2 .忽略社會互動或文化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3 .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乏教育價值。
4 .各年齡組與與實際發展水平不符。
5 .方法欠妥:
(1)實驗情境缺少生活化,兒童不易了解題意。
(2)只依據兒童對事物認知到的表面現象來做推
論,但未深入探究此時兒童是否已經知道事
物本質的概念。
伍、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曾經遭受之批評
6 .樣本太少不具有代表性。
7 .部分概念用與含糊,衍生更多問題。
EX:籠統的說明認為隨著固體「成熟」,個體的
認知發展會經歷四個特徵不同的時期,但是
並沒有說明不同階段在進展到下一階段之前
需要什麼成熟條件。
8 .階段劃分年齡範圍太大,不夠細緻。
9 .未探討形式運思期的人生發展。
陸、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涵義
1 .注意社會文化對兒童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
EX:勿讓兒童接觸不良電視劇、文化。
2 .為兒童創造良性社會互動機會和環境。
EX:藉由班級經營、同儕互助、合作學習。
3 .教導、鼓勵學生透過自我對話來進行思考。
4 .教學最佳效果發生在「可能發展區」 。
陸、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涵義
5 .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
6 .提供一些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EX: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 。
7 .提供動態評量理論依據。
8 .遊戲的角色─遊戲引導發展語言對思考的發展很重要。
柒、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之批評與限制
1 .「可能發展區」不易認定。
2 .大班級教學下難適應。
3 .未兼顧天生、自然成熟力量對學習的影響。
4 .ZPD教學亦可能造成危害。
5 .可能發展區教學未必適合否些學習形式。
EX:有些學習形式更適合透過觀察模仿、重複
練習等而習得(Rogoff,1993)。
6 .可能發展區教學未必適合某些文化或個人。
捌、Piaget vs.Vygotsky語言類型的差異
一、皮亞傑
1.認為語言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2.自我中心語言
(egocentric speech;private speech;
自我對話、私語) 兒童的口語是用自己的
角度說出,不是用聽者可以理解的那種社
交角度表達,兒童本身似乎是在進行自我
溝通的功能。
玖、Piaget vs.Vygotsky語言類型的差異
二、維高斯基:
1.認為語言發展,是透過社會垂直互動促進語言發展
與認知發展。
2.維高斯基強調「自我中心語言」的正面積極功能,
並認為自我中心語言隨著發展會內化為「內在語
言」(inner speech),內在語言是內隱的口語思考
有助益認知發展。維高斯基更進一步認為,自我語
言消失後,會變成「社會性語言」
(socializedspeech)。
The En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