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文人線索--《魚雁集》叢札
訊息來源:
http://pm.cangdian.com/Data/2005/PMH00569/CD001562/html/CD001562-0685.html
編號:0685 - 《魚雁集》叢札(無圖)(一套六本)
水墨紙本 册頁
說明:
1.《魚雁集》叢札,凡六大册,舊裱經折裝,楠木天地板,
內涵晚清民國間經學家,書畫家,政界要人,社會名流達75家之多,
近200餘通信札手卷,著者如:
經學大家廖平,國學家劉師培、商衍鎏,
詩家陳衍,
書畫家黃賓虹、謝無量、謝玉岑、湯條、張善孖、王師子等,
社會名流張元濟、李宣龔、梁鴻志,遺老陳寶琛等,
皆有藏志題識,至爲精彩。
2.每册札主小傳如下:
《魚雁集一》(24開.33.5×42.5.清寂翁輯)
(1)洪子祈(3通5頁):字紹翰,成都人,光緒辛卯舉人,官熱河知府。
(2)廖平(7通9頁):(1852-1932)四川井研人。字季平。原名登廷,又名登庭,改名平(署見1905《國粹學報》)。室名三魚堂、四益館、六譯館。著名經學家。早年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光緒五年中舉人,十六年成進士。選授龍安府學教授,歷任射洪訓導、綏定府學教授、尊經書院襄校、嘉定九峰書院、資州藝風書院、安岳風山書院山長等職。自稱研究宋學,漸而專析今古文經學。其學善變,戊戌政變前十年,則尊今仰古,頗守今文家法。作《今古學考》二篇,述今學爲《知聖篇》,古學爲《辟劉篇》。康有爲的《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即由此推衍而來。迨錫良督川後,仍延其主講學堂。1911年曾任《鐵路月刊》主筆,對于四川保路運動,有所獻替。辛亥革命後被聘爲四川軍政府樞密院院長。民國後,于1914年出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後改名公立四川國學專門學陵),1921年兼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華西協和大學教授。平生著書甚豐,博學淵源,除經學外,兼及醫術、堪輿等類。
(3)吳蜀猷(1通2頁):四川井研人,光緒癸卯進士,一度支部主事。
(4)w唐斐清(1通1頁):字應瑩,四川華陽(今成都)人,壬午副貢,學古文于敖金甫。開筆爲文,從師一年後官湖南知縣。
(5)徐敏丞(1通3頁):官湖北知縣,辛亥國變後以醫自給于上海。
(6)徐炯(2通2頁):(1862-1936)四川華陽人。字子休,號霽園,學者稱霽園先生,又號蛻翁。光緒三十二年中舉。後以興學爲事。先後改建華陽學堂,辦東文學堂。歷年執教于華陽中學、中國公學、存古學堂、法政學校、四川高等學堂及師範學校。晚年任大成學校校長。有《論語要義》等。
(7)李超瓊(1通1頁):(1847-1909)四川合江人。初名朝昱,字紫敖,別名惕夫,室名石船居,草心廬。光緒五年舉人。曆官江蘇溧陽、元和、陽湖、江陰、無錫、南匯、上海、長洲等知縣,卒于任。善詩文,書法亦縱橫灑落。
(8)顔伯秦(3通4頁):字緝祜。
(9)曾鑒(6通6頁):(清末至民國間)四川華陽(今成都)人。字煥如,一作奐如,又字用韜。拔貢。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法部右丞,改左丞,兼憲政編查館諮議官。宣統二年(1910),署法部左侍郎。明年武昌起義後,任袁(世凱)閣司法副大臣。1914年任平政院第二法庭庭長。同年奉派入川辦理賑務,任籌賑督辦。1916年調任川南宣慰使。善書,近米芾,筆力秀潤。亦善詩。乃川前清“五老七賢”之一。
(10)陳孟孚(6通6頁):號夢叟,四川富順人,官太保,順天府丞。
(11)尹昌齡(8通8頁):(1869-1943)四川華陽人。字仲錫,號約堪、約龕,亦號約庵。光緒十八年進士。曆官陝西白河、長安知縣,商州、西安知府。民國後歷任四川內務司長、民政廳長。後在鄉辦普濟堂、女嬰教養所等,任四川省政府賑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魚雁集二》(31開册頁33.5×42.5清寂翁輯)
(1)陳寶琛(拜帖1頁):(1848-1935)福建閩縣(閩侯,今福州)人。字伯潜、伯泉,又字敬嘉,號韜庵。別署聽水老人、鐵石道人。謚號文忠,室名海螺庵、聽水齋、還讀樓。同治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曆官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入閣後以敢言朝政得失有名,與張佩綸等有“四大金剛”之目,又與張之洞等有“清流黨”之稱。光緒十七年被黜回裏賦閑。期間在福州創辦東文書院、全閩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前夕起用,任山西巡撫,未赴任。被留作溥儀漢文師傅,官爲太傅,幷任弼德院顧問大臣。清室亡後,積極慫恿溥儀復辟。1931年溥儀成立僞滿時。又于次年前往,但被鄭孝胥排擠南返。善書,似黃庭堅,又工畫松。
(2)喬樹楠(4通7頁):(1850-1917)四川華陽(今成都)人。字孟仙,又字茂萱,亦作茂軒,號損庵。光緒二年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禦史授學部左丞(尚書榮慶),至清亡止。戊戌政變,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光仁遇難,他仗義收尸,一時名動京師。其孫爲喬大壯。
(3)李瑤琴(1通2頁):蜀中前賢。
(4)張元濟(3通6頁):(1867-1959)浙江海鹽人。原名元奇,字筱齋,一作小齋,號菊生有《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又作鞠生,室名涉園,自號涉園主人,印名“戊戌黨錮孑遺”(意爲參加戊戌變法者若干年後僅存之一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光緒十八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章京,創設通藝學堂,參加變法活動,政變後被革職。後至上海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總理。1902年前後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直到逝世。在任時,爲祖國搶救文獻不遺餘力,嘗創建涵芬樓。主持編輯《四部叢刊》,又編《續古逸叢書》,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東方雜志》、《教育雜志》等。著有《校史隨筆》、《涵芬樓燼餘書錄》等。解放後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爲全國人大代表。
(5)李宣龔(4通7頁):(1876-1953)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字拔可,號墨巢,室名觀槿齋、碩果亭。光緒二十年舉人。曾任湖南桃源縣知縣、江蘇候補知府。後佐張元濟(菊生)主持商務印書館,民國初年以來任經理多年,爲商務股東之一。家中收藏珍本、墨迹及名畫甚多,擇優借供商務影印,凡印有“墨巢藏本”者均其所藏。1941年任合衆圖書館董事。亦能書、詩,早年在家鄉和林紓諸人曾結詩社。著有《支社詩拾》。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爲中表兄弟,且有文學深交。林遇難後,爲印《晚翠軒詩》,又編《戊戌六君子遺集》。
(6)梁鴻志(9通-12頁):(1882-1946)福建長樂(今福州)人。梁章巨曾孫。字衆异,別號無畏、晚號迂叟,室名爰居閣、三十三宋齋。光緒二十九年舉人。京師大學堂畢業。歷任山東登萊高膠道尹公署科長,奉天優級師範學堂教員,後入學部任職。民國成立後任職于國務院,幷兼《亞細亞日報》編輯。旋投靠皖系軍閥段祺瑞,爲安福系骨幹,曾任安福國會參議院秘書長,段祺瑞執政府秘書長。抗戰時期,于1938年3月,和陳錦濤、陳篆等人在南京成立僞維新政府,任行政院院長。1940年任汪僞政權的監察院長。抗日勝利後在蘇州被捕解往上海。1946年被槍决。著有《爰居閣詩集》、《入獄集》、《待死集》等。
(7)周善培(1通1頁):(1875-1958)浙江工諸暨人,一作紹興人。字孝懷。光緒二十三年(1897)副貢生,翌年入湘撫陳寶箴幕府,助行新政。是年戊戌政變起,東渡日本,結識孫中山等人。歸國後,曆充川督鹿傳霖、岑春煊幕僚。光緒二十九年隨岑轉督兩廣,任廣東將弁學堂總辦。及錫良督川,又入川任成綿道、勸業道,擢提法使。辛亥革命後避居滬上。參加“二次革命”,反袁稱帝。曾授川東道尹,主筆北京《亞細亞報》。新中國成立後,任第一届全國政協委員。著有《虛字使用法》、《周易雜卜證解》、《易簡義》等。
(8)湯滌(2通2頁):(1878-1948)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湯貽汾曾孫。原名湯向,改名滌(因慕“大滌子”石濤而改),字定之,又字夢之,號夢曾、樂孫,別號太平湖客,室名百讀齋、茗閑堂。知名畫家。山水學李流芳。又善畫梅、竹,尤長于寫松,用筆古雅,自成—家。書法隸、行幷佳。曾任故宮博物院秘書,幷任畫界導師。晚寓上海。《中國現代名畫彙刊》、《當代名人畫海》均有其作品。
(9)黃孝紓(2通4頁):(1900-1964)字頵士,號匑廠。福建閩縣(今閩侯)人。父黃石蘇,光緒中葉以翰林轉禦史,曆官皖、魯。黃孝紓服習庭訓,少治經學,喜考據,精訓詁,亦善畫。辛亥革命後,其父隱居青島,孝紓與父同居“濱海一樓,朝夕相慰”(劉承斡《匑廠文稿·序》)。1924年,鬻畫上海,旋主劉承翰嘉業堂十年,遍讀所藏書。四方執贄請業者,接踵而至,“隱然爲東南大師”(李宣龔《匑廠文稿.序》)。兩年後,獲晤况周頤,精研詞章。1927年,與陳三立、朱祖謀、潘飛聲、夏敬現、吳昌碩、諸宗元諸老宿雅集,以詩酒相酬唱。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文科教授。工詩古文辭,畫亦雅逸。董康評述雲:黃詩“蕭廖高奇,有千仞攬輝之概”(《匑廠文稿·序》)。古文“雅浩道粹,揆諸韓、柳、歐、曾義法無悖也”(李宣龔《匑廠文稿·序》)。駢文喜汪中、洪亮吉,上窺六朝,尤致力于範嘩、酈道元、庚信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淵而不暖,格高而氣昌,未嘗不令人凄悲壞與爲低昂也”袁思亮《匑廠文稿·序》)。著有《匑廠文稿》六卷、《黃山谷詩選注》等。生平事迹見《匑廠文稿》。
(10)訐承堯(3通4頁):(1874-1946)安徽歙縣人。字際唐、霽塘,號疑庵、疑翁。光緒二十年舉人,三十年中進士,次年弃官回鄉辦學。任新安中學堂、紫陽師範學堂監督。繼與黃賓虹等組織“黃社”,任理事,爲人訐告被迫返京,授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修。辛亥後任安徽都督府高級參謀、甘肅省政府秘書長等職。1923年任甘肅渭川道尹時,因拒收髒款憤然辭職。後致力于故里文史搜集。曾主纂《歙縣志》。
(11)汪藹士(2通3頁):丹陽人,工墨梅。
(12)姚旦素(1通1頁):蘇州人,曾守江西南昌府,辛刻國變後不出。
(13)程育(1通1頁):(?-1940前後)江蘇常州人。字白葭,一作伯葭,號白葭居士、皎嘉,室名蒼蒼葭室。全國孔教會長,康有爲弟子。喜藏書畫,亦善書法,兼能詩,與趙熙、易順鼎頗多唱和。夫人劉可青,亦能詩畫。
(14)聞宥(2通2頁):(1901-1985)江蘇松江(今上海)人。字子威,號野鶴。又字在宥,別署人鳳,又稱巨頭聞卿。民族語言學家。早年參加南社爲《民國日報》成員。1929年後,歷任中山大學、山東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西南聯大、華西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博物館館長等職。卒前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等職。著有《古銅鼓圖錄》、《讀爨文叢刻》、《中國文字之本質的研究》、《殷墟文字孳乳研究》、《四川漢代畫像選集》等。散著見于《燕京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中華文史論叢》、《民族語文》等刊。
(15)謝無量(1通2頁):(1884-1964),四川梓潼人(生于樂至,長于安徽蕪湖)。名大澄(原名蒙),字仲清,號希范,後易名沈,字無量,別署嗇庵。1901年與李叔同、黃炎培、邵力子等同入南洋公學,幷與馬君武、馬一浮合辦《翻譯世界》。又結識章太炎、鄒容、章士釗,參加《蘇報》編務,又加入南社。後又肄業京師譯學館。1909年任成都存古學堂監督。辛亥革命後歷任四川國學院院長、中華書局編輯、廣州大學教授,東南大學系主任、監察委員。民國初期在孫中山大本營任孫中山先生秘書長、參議長、黃埔軍校教官等職。之後從事教育和著述,任國內多所大學教授。“九·一八。事變後,在滬創辦《國難月刊》,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時期任教于四川大學。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在學術、詩文、書法方面都允爲一代大家。著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哲學史》、《詩經研究》、《佛學大綱》、《楚辭新論》、《中國古田制考》、《中國婦女文學史》、《謝無量書法》等。
(6)路朝鑾(2通6頁):四川畢節人,號金坡,一號匏庵。清末舉人,善詩畫,精鑒賞,富收藏尤擅填詞,與趙、鄧諸人爲詞社,曾任教四川大學。其兄弟乃光緒時翰林路朝霖。
《魚雁集三》(22開册頁33.5×42.5清寂翁輯)
(1)王樹楠(1通3頁):(1852-1936)河北新城人。字晋卿,號陶廬、陶廬主人、陶廬老人(有《陶廬老人自訂年譜》,抄本,藏北京圖書館)、綿山老牧,室名三食神仙字齋、文莫室、節愛堂。光緒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後曆官川、甘兩省知縣、道尹。光緒三十二年升任新疆布政使。民國三年入清史館任總纂,凡十餘年。民國七年爲國會衆議院議員。後去奉天(瀋陽)主講萃升書院。著書甚富,總其名曰《陶廬叢刊》,凡二十餘種。
(2)宋伯魯(2通5頁):(1854-1932),陝西醴泉人。字芝棟,又字子純,亦署子鈍、芝純、芝洞、芝桐、子頓、芝友,號芝田、鉢庵,又署竹心,室名海棠仙館、心太平軒。曾易姓趙(戊戌政變後避逃上海易姓)。光緒十一年中舉,十二年(1886)連中進士,入詞林。累遷山東道監察禦史。中日甲午戰後,上書條陳政。1898年與楊深秀等在京發起關學會,與康有爲、梁啓超交往。百日維新期間,與楊深秀合疏彈劾許應騤阻撓新政,幷奏改《時務報》爲《時務官報》。戊戌變政(一八九八)後潜避上海。1902年遄回原籍。後應伊犁將軍長庚之請隨往,至迪化又爲王樹楠挽留,纂修新疆省志。民國後應邀主持陝西通志館館務。後以微疾卒。致力詩、畫,山水專攻王時敏,書參合柳公權、趙孟兆頁。頗存矩獲,用筆在著力不著力之間,憑空取神,蒼潤中更饒秀氣。花卉具陳淳、徐渭風韵。編撰有《新疆建置志》、《續修陝西省通志稿》、《知唐桑艾錄》等。
(3)王乃徵(5通7頁):(1861-1933)四川中江人。字聘三,號平珊,又號病山,晚號潜道人。光緒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貴州巡撫、湖北布政使。民國後隱于滬上鬻字。張勛復辟時曾授法部右侍郎。1910年《蜀報》刊有奏摺。
(4)陳衍(5通8頁):(1856-1937)福建侯官,一作閩侯(今福州)人。字伯伊,叔伊,號石遺,晚號石遺老人,別署拾遺、醉石,室名石遺室、大江草堂、蕭閑堂。光緒八年舉人。張之洞幕賓。曾任官報局總纂、學部主事等職。主張中國設立洋文報館,介紹西方工農商學等情,曾譯述西人向來欺我者,揭載于報,以醒國人。維新運動時期,曾撰《戊戌變法榷義》十條。後講授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厦門大學等校。另著有《閩侯縣志》、《福建通志》、《通鑒紀事本末》、《史漢研究法》等。
(5)李詳(10通21頁):(1859-1931)江蘇興化人。字審言(署見1908《國粹學報》,後見《小說月報》。《大中華》。有《李審言丙辰懷人詩》等書),一作慎言,又字窳生,中年改字愧生,號寓齋、二研室主、百藥生,室名二研堂。學者。早年失怙,家貧,假館鹽城姨母許家,許家富藏書,得讀《十七史》、《十三經注疏》、《文選》諸書,尤致力于《文選》。後受知于江蘇學政黃體芳,錄爲附學生員。其後王先謙簡放江蘇學政,錄取爲貢生員。後被淮陽道謝元福任爲書記。與荊光典、繆荃孫等交往。任存古學堂史學教員,江楚編譯官書局幫總纂(繆荃孫爲總纂),爲端方撰《陶齋藏石記釋文》。嗣後書局改爲江蘇通志局,任分纂。1913年至滬,館于劉世珩家,幷爲校勘《貴池先哲遺書》等。1923年應聘南京東南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28年被蔡元培聘任爲大學院特約著述員。1929年還鄉整理生平著述。因病在興化去世。著有《文心雕龍補注》、《世說新語箋釋稿》、《游杭詩錄》、《藥裹慵談》、《江蘇通志》(與馮煦合作)等。
《魚雁集五》(33開册頁 33.5×42.5 清寂翁輯)
(1)黃賓虹(2通2頁):(1865.1-1955.3)祖籍安徽歙縣人。生于浙江金華,原名質,字樸存,號賓虹。著名國畫藝術大師、美術史家。早年曾師從畫家倪逸甫等學畫、篆刻。擅中國畫、美術史論、美術教育。肄業于金華麗正書院,從師鄭珊學山水,從師陳崇光學花鳥。工畫山水,以新安派爲宗,繼受李流芳等影響,兼法宋、元,自成面目。1886年二十一歲時補廩貢生,任兩淮鹽運使署錄事。後贊同變法,1895年在上海結識譚嗣同。戊戌變法後返鄉隱居,1906年在安徽歙縣新安中學堂教國文,組織黃社反清被告發通緝。1907年逃亡上海,曾協助編輯《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國粹叢書》參加南社,創辦藝觀學會等。先後任職于神州國光社、商務印書館、有正書局、《上海時報》社,參加編輯《神州國光集》、《神州大觀》、《中國名畫集》、《歷代名家書畫集》等,主編《藝觀》雙月刊,編輯《國畫月刊》,又歷任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教授。1937年遷居北平,“七七事變”後杜門謝客,不爲敵僞所誘。1946年複任北平藝專教授。1948年應杭州國立藝專之聘南下任教。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中國美協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九十壽辰時,華東行政委員會頒發榮譽狀,譽爲“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不久病逝。所藏書籍、字畫、金石及自作書畫、手稿等萬餘件,全部捐獻國家。後在西湖栖霞嶺故居,由政府建立“黃賓虹紀念館”。其作品獨具一格、灑脫而嚴緊,蒼健而渾樸。被譽爲一代宗師。許多作品被國家美術館、博物館珍藏。代表作品有《陽朔初霽》、《黃山松穀圖》、《富春江上游圖》等。出版有多種畫册,著有《黃賓虹詩草》、《美術叢書》、《中國畫史大綱》、《黃賓虹文集》、《古畫微》、《黃山畫源流考》、《畫學通論》等。金華建有黃賓虹紀念館。
(2)謝玉岑(5通12頁):謝覲虞(1897-1935)字玉岑,又字柯岑,號孤鸞(1932年喪偶後自號),室名孤鸞室、青山草堂。江蘇常州人。著名詞人兼書畫家,早年從錢名山讀書,後爲名山長女婿。詩詞、書法均造詣精深,亦能駢文。其詞被譽爲“藐姑仙人”。書法以篆隸最工,所書鍾鼎金文作品被譽爲“可勝缶翁(吳昌碩)”。其文人畫則被張大千譽之爲“海內當推玉岑第一。”著作以詞集爲多曾執教溫州十中(與夏承燾同事)、上海南洋中學、愛群女中及上海商學院。其父謝仁湛,其弟謝稚柳,其子謝寶樹。
(3)陸丹林(10通19頁):(1896-1972)廣東三水人。字自在(署見四十年代上海《永安》月刊),號非素、楓園(有《楓雨瑣談》,連載《正言報》。另著有《楓園瑣談》),別署于勤、長老、長安老人、鳳侶、甘霖、自在長老、自在老人、杰夫、赤子、樓空老人、遜伯、紫楓等,室名因英樓、自在老人讀書堂、紅樹室、霜風瘦梅居、薇居。幼時讀書于達立學堂,後入廣州培英學校。1911年廣州起義前參加同盟會,爾後到上海又加入南社。性喜書畫文物(後將所藏捐獻于廣東三水圖書館),擅長美術評論,亦善書法,又熟諳文史。曾任上海中國藝專、重慶國立藝專教授、中國畫會理事、文藝作家協會委員等職。又先後主編《大光報》、《中國晚報》、《道路月刊》、《國畫月刊》、《逸經》、《蜜蜂畫刊》、《大風》、《廣東文物》、《人之初》等刊。著有《革命史談》、《革命史話》、《從興中會組織到國共合作史料》、《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基督教文化侵略下的廣東教育》、《孫中山在香港》、《藝術論文集》、《美術史話》及《市政全書》等。散著見《宇宙風》、《文藝先鋒》、《文化界》、《中國生活》、《中央周刊》、《申報》、《大公報》、《和平日報》、《正言報》、《星島日報》、《東南日報》等。夫人蘇燕翩。
(4)王式園(3通7頁):字鯤徒。浙江杭州人。
(5)王春渠(1通2頁):江蘇常州人。與陸丹林、謝玉岑諸人深交頗善。
(6)王師子(1通2頁):王偉(1885-1950)江蘇句容人。本名王緯,字師海,號萍樓、摩般山民,40歲後改號師子,別署墨稼居士,又署墨翁。日本美術學院畢業。歷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新華藝專國畫教授。1929年曾與謝公展、鄭午胥等組織蜜蜂畫社。所繪花鳥魚蟲,著意寫生,尤工鯉魚。又善治印。三十年代曾與張善孖、張大千昆仲同寓。《當代名人畫海》收其作品。
(7)鍾山隱(與張善孖共1通1頁):鍾山隱,上海後起之秀,與張善孖私交密切。
(8)張善孖(1882-1940)四川內江人(原籍廣東番禺)。原名正蘭,改單名澤,字善籽、善孖、善之,晚改善孖,號虎痴,亦稱蜀人虎痴(當年寓蘇州網師園,曾豢虎以供寫生。後以畫虎著稱于世)。人稱虎公、畫虎大師(1939年赴美舉行畫展,宣傳抗日,所作多爲老虎,轟動美國朝野,幷多次赴白宮作客。報刊發布消息,尊稱其爲Tigemester。幷被各藝術學院聘爲名譽教授。羅斯福夫人則尊稱他爲世界藝術教授),室名大風堂(1925年後,與弟大千在上海、松江、蘇州等地以筆墨售世爲生。創設黃社和大風堂書畫研究社)、黃社。畫家。少年從母學畫,曾投李瑞清門下。擅山水、花鳥、走獸,畫虎尤稱精絕。清末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民國成立,任四川陸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二次革命失敗後曾兩次出亡日本。1919年回國後,歷任四川樂至等縣知事、總統府諮議、財政部僉事、國務院諮議。又外放察哈爾,于豐鎮、興凉、商都各縣,歷任縣官。曾任上海美專教授,與黃賓虹等人組織爛漫社。抗戰期間作巨幅雄獅圖,題名《中國怒吼了》。
(9)龍沐勛(4通5頁):字榆生,詞學甚有時名,乃朱古微侍郎晚年弟子。
(10)楊宗瀚(2通6頁):字伯屏,鎮江人,旗籍,曾任四川大學文院長。
(11)丁山(1通1頁):(1901-1952)安徽和縣人。又名丁丁山(見《魯迅日記》),號山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1924年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1926年後,歷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後,歷任中山、山東、四川、東北、西北、暨南大學教授。撰有《說文闕義箋》。《羲和四宅說》、《漢字起源考》、《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等,校訂《說文古文疏證》。
(12)曹熙宇(2通4頁):字靖陶,安徽歙縣人。
(13)蔣蓉生(1通2頁)
《魚雁集六》(20開册頁 30.5×38.5 清寂翁輯)
(1)王咏齋(4通4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官布庫大使。書畫藏家。
(2)鄧元禎(2通4頁):字奕潜,江蘇無錫人。官華陽令。奕品被人稱爲蜀中第一。
(3)方旭(5通6頁):(1851-1940)安徽桐城人。字鶴齋(有《鶴齋詩存》),晚號鶴叟,又號鶴儕。方苞後裔。進士。清末曾赴日本視察教育,官四川督學。民國後隱居成都。善書、工畫。乃川前清“五老七賢”之一。侄兒方子易。
(4)鄧鴻荃(2通2頁):字雨人,臨桂人。觀察。
(5)鄒懷西(1通2頁):貴州桐梓人。官太守。舊書藏家。
(6)胡薇元(1通1頁):(道光至光緒間)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寄籍大興(今北京)。字孝博,號詩舟令、壺庵,又號玉津,室名玉津閣,著有《玉津閣甲集》、《天雲樓詩》四卷、《玉津閣文略》九卷、《壺庵五種曲》、《壺庵論曲》等。
(7)徐樾(2通2頁):字季桐,祖籍廣東番禺。觀察。清末任巡察道。刻有《說文段法注》。
(8)金仲輝(2通3頁):字正煒,貴陽人。觀察。辛亥後閉門著述,有《戰國策補注》行世。
(9)鄧華溪(2通3頁):貴陽人。觀察。
(10)王吟白(1通3頁):浙江仁和人。觀察。王咏齋之子。
(11)俞紫暗(1通1頁):長沙人,祖籍浙江。太守。
(12)史應年(3通5頁):州牧,精隸、楷。
(13)盧選卿(2通2頁):字夔麟,貴州遵義人。觀察。
《魚雁集七》(22開册頁 33.5×42.5 清寂翁輯)
(1)王也樵(1通l頁):詩人。官韓城知縣,光緒中告歸,執成都詩壇牛耳十餘年。
(2)張憲民(2通2頁):(1873-?)雲南雲龍人。字言坊,一字月舫(有《月舫詩鈔》),號雲龍。1933年任雲龍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長,編《雲龍詩文徵》。《雲龍州志》。
(3)端秀(3通4頁):滿洲人,官蓬萊縣丞。
(4)高樹勛(1通2頁):(1897-1972)河北鹽山人。字健侯。1915年從戎,後轉入西北軍。1926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師長、國民黨二十六路軍十七師師長、河北省保安處處長、新八軍軍長、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5年10月,率領一個軍和一個縱隊在邯鄲前綫起義。中共中央曾號召國民黨官兵學習高部榜樣,幷稱之爲“高樹勛運動”。曾任民主建國軍總司令。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朱德及《群衆》雜志均撰文祝賀。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夫人劉秀珍。
(5)莊守一(1通2頁):陽湖人。善畫山水,與胡淡翁齊名。
(6)鄒廷鑾(2通2頁):江蘇人。工畫山水,風流蘊藉。
(7)蔣懋熙:(1通2頁)
(8)馮善徵(3通4頁):南通州人。觀察。以經濟特科第二人用知縣入蜀。
(9)劉師培(1通1頁):(1884-1919)江蘇儀徵人(生于揚州)。乳名閏郎,初名士培,改名師培,字申叔(署見《覺民》、《醒獅》、《複報》、《江蘇》、《中國白話報》、《雅言》、《民權素》等刊,幷編《中國學報》。有《劉申叔遺書》),一字魯源。別號左庵,改名光漢(1903年在上海結識章炳麟、蔡元培等,贊成革命,改名光漢,以示“攘除清廷,光復漢族”之志。著有《攘書》、《中國民約精義》。散見《民報》、《中國白話報》、《國粹學報》等)、無畏。(又見署《醒獅》),筆名韋裔、激烈派第一人,化名金少甫。光緒二十八年中舉。旋在上海結識章炳麟等人,參加愛國學社活動,主持《警鐘日報》,加入光復會。1907年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與張繼在東京舉辦“社會主義講習會”,幷與其妻何震創辦《天義報》,宣傳無政府主義。1908年歸國,變節投附兩江總督端方。1913年任成都國學院副院長,一度擔任閻錫山顧問。後參加發起“籌安會”,擁袁世凱稱帝。1917年被蔡元培聘爲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參加組織“國故月刊社”,主編《國故月刊》,真對抗新文化運動。同年逝世於北京。其家世傳漢學,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深邃研究。世稱其爲“家傳絕學”。所著由其摯友錢玄同及弟子陳鍾凡等多人搜羅校印《劉申叔遺書》,凡七十四種。
(10)李君通:(2通3頁)
(11)孫儆(2通4頁):(1867-1952)江蘇南通人。字敬人,又字謹丞,一作謹臣,號滄叟。室名滄園、經佘樓(有《經佘樓收藏南通文獻目錄》)。舉人。早年肄業江陰南菁書院,專治毛詩與三禮。曾官四川,供職國史館,在鄉創建孫氏私立小學。晚歲經營實業,致力墾植。餘暇校仇彜鼎碑版,尤嗜殷虛書契。工書法。藏書數萬卷,1958年由其婿馮雄悉數捐與南通市圖書館。
(12)羅厚甫(1通2頁):名曾齋,南海人。爲蜀中名宦。
(13)梁正麟(3通5頁):字叔子,四川長寧人。運史,光緒官滇、桂。民國初曾任上川南觀察使,1924年任四川財政廳長。工書法,尤善甲骨文。
(14)徐震(3通6頁):吳江人。任教武漢大學。
(15)唐正林(1通l頁):江蘇常州人。
(16)商衍鎏(1通1頁):(1874-1963)廣東番禺(今廣州)人(祖籍東北鐵嶺,隸正白旗)。字又章。又字藻亭,號冕臣,別號拙庵、玉蓮園舊主人、康樂老人,室名决定不移軒。光緒三十年探花。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歷任編修、國史辦協修、實錄館總校官等職。曾調查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現狀,數奏改革方案,無一被納。辛亥革命後,任總統府顧問、江西財政特派員、財政部秘書等職。其間曾應聘德國漢堡大學講授漢學數年。抗戰爆發後,在重慶以賣文鬻字補助生活。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著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商衍鎏詩書畫集》等。其子乃商承祚。
17.江梵衆(2通2頁):南海人。善山水。
16×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