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學路]網路上的閱讀達人

網路上的閱讀達人

⊙策劃/開卷周報 ⊙紀錄/丁文玲2005-07-27 19:34

平日僅以電子郵件往返的3位中年熟男,傅月庵、果子離、陳建銘,應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之邀,出現在明星咖啡館,在曾經流動著文人作家的明星咖啡館裡,3位「網路上的閱讀達人」盈盈談笑,話語斯文卻不乏機鋒。本文曾刊於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5/07/03),引起頗多迴響。

傅月庵小檔案:
本名林皎宏,台大歷史研究所肄業。以「蠹魚頭」(Just Do It)之名,主持「
遠流博識網‧聊齋」討論區,是愛書人、出版人必逛的最佳人氣網站。著有《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生涯一蠹魚》(皆為遠流)等書。


陳建銘小檔案:
流傳於閱讀社群的《
查令十字路84號》(時報)譯者。現專事寫作及書籍設計。另譯有《菩薩凝視的島嶼》(大塊)、《藏書之愛》(麥田),主編《逛書架》(邊城),遍訪國內愛書人的書架,近期將再出版《逛書架2》。


果子離小檔案:
本名羅吉甫,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專事寫作,深居簡出,出門騎單車。《
五年級同學會》(圓神)作者群之一,近作《一座孤讀的島嶼》(遠流)。現主持《一座孤讀的島嶼》等十餘個網路平台,及主編《南方人文電子報》。


開卷:先談談你們所認識的對方吧。


傅月庵(以下簡稱傅):在我印象中,果子離一直是個是「不良中年」,此人雖是soho族卻沒有工作室,和別人很不同。他的網站人氣很旺,但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經營出來的結果,他在網路上集結了很多「三國」的愛好者,半玩半工作,工作與娛樂兼具。


果子離(以下簡稱果):我覺得陳建銘是重度書癮發作者,他對書的裡裡外外,例如版本、裝禎、印刷…等,都很瞭解,還會主動翻譯或編輯難度很高的書,在我的眼裡,他是「攻擊力很強」的作家,這是一般作者做不到的,我很羨慕他。


陳建銘(以下簡稱陳):傅月庵是網路上的大家長,他和果子離都是在實體與網路上並行閱讀寫作的人,我比較不同,我對在網路上書寫有點害怕。


傅:我一開始一直以為果子離是傳統書寫者,不知道他在網路上寫作。後來才知道他和我一樣,都是網路的重度上癮者,1997年以後,就很難離開網路了。我們兩人有點像在網路上玩衝浪,在網路上鬼混,陳建銘就比較傾向是個正常的網路使用者。我不知道陳建銘的情形是什麼,但是我並沒有平面寫作的經驗,是從網路之後,我才開始寫作、出書的,如果沒有接觸網路,寫作、出書都不會發生。


陳:真的啊?


傅:還有,我也不是什麼網路上的大家長。


陳:我會這樣說你,是因為看每次網路上有什麼爭議弄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你就會出面去撫平。


果:我也不是在網路上工作與娛樂的人,而是充分相信網路是娛樂節目的人。我在網路上純粹就是玩,小孩子喜歡的東西我統統會,例如我早上才剛學會「火星文」,網路上有一個把「地球文」翻譯成「火星文」的翻譯器,很有趣。我覺得在網路上心態會變得很年輕,雖然外表是沒辦法改變的。不過,紙本書的裝禎、版本、印刷…等,是網路無法比擬的,網路雖然也有自己的美學,但還未形成一套體系。


開卷:既然都是重度閱讀者,談談你們如何在網路上閱讀?


陳:他們兩個是網路浪頭啦,我只是使用者而已。


傅:好說好說囉。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先看一遍網路報紙,到各個信箱收信,再造訪各個重要的網站,當然啦,是對我而言重要的網站。之後,大概就是在搜尋引擎上找資料,因為我工作上的事情也需要經過同樣的流程,所以工作和生活幾乎是密不可分的。我其實很少在網路上閱讀文學作品,不習慣,文學閱讀還是看書居多。不過,我和傳統讀書的人不太一樣,非常仰賴電腦,即使是在看書,也幾乎隨時開著電腦,直到上床前才會關機。


果:我和傅月庵差不多,但我會造訪國內網路寫作者的網站,也常在這些網站上看他們的文學創作,常常是上百個視窗同時開著,這裡逛逛,那裡逛逛。其實我分不太清楚這是工作還是興趣,因為我是「南方人文電子報」的主編,雖然是不支薪的義工,但我還是很重視這份工作,我必須密切觀察國內寫手最近發表了哪些言論與文章,他們最近關心的焦點是什麼。


傅:我們三個人的閱讀方向,大概都跟工作有關吧?例如我上網去中國大陸找舊書,一半是為了工作,一半是為嗜好使然。不過我覺得,找到對味的個人新聞台不難,但是如何找到優質的部落格,卻很難有頭緒,現在多半看部落格使用者連往何處,決定到哪個部落格去探險、去瞧瞧,往往有令人驚喜的結果。這也是網路品味互相影響的例子。


陳:我不知道網路上可以看報耶!我的網路使用是很初階的,維持在資料庫搜尋和通訊兩種功能上,網路絕對不是我日常生活中閱讀的對象。其實除了看書以外,我也很少看實體報紙,只有周日會買,為了與讀書相關的版面而買。


開卷:那你去過果子離的網站嗎?


陳:去過啊,也去過傅月庵的聊齋


傅:網路還有很多功能啊!例如看棒球比賽哪一隊贏。


陳:只看比數或報導會過癮嗎?真有趣。


開卷:過去我們認為紙本書是永恆的,但現在,一本紙本書,很快就買不到了,這麼說的話,網路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把這些書寫留下來?


陳:時代在進步、科技越來越發達,但是卻使我常往反科技的方向思考。我必須承認,網路上的閱讀讓我覺得內容紛亂,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想要知道美術史的脈絡,閱讀網路上的資料會讓我擔心沒有體系、遺漏了什麼,所以比較起來,我還是喜歡紙本的閱讀。此外,果子離說的沒錯,我確實喜歡書的內容、也喜歡書的形式,一本書的裝訂、紙質、印刷、拿在手裡、翻閱的感覺,都是我習慣、偏好的,純粹是美學上的喜歡。紙本書已有一套完整的美學系統了,或許網路若干年後也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百花齊放,屆時對我而言可能少一點冒險,或許我就會嘗試在網路上寫作、閱讀,而不僅限於單純地使用網路找資料、查字典。還有,網路需要鏈結的能力,但我是那種害怕自己會迷失、亂掉的人,不習慣網路上閱讀或寫作。


傅:陳建銘講的我能理解,知識和資訊是不同的,知識需要完整的架構,資訊就不需要了,有些人會擔心網路上的資訊被拿來當成知識。


陳:使用電腦當然是一種時代的況味或集體氛圍,就像書本剛出來時,也有口述歷史或口傳文化即將消失的隱憂,在電腦上閱讀寫作,也引發了一些疑慮,在這一方面,你們可以說我是老古板,但我還是喜歡紙本書。一個人的人生很短,有權選擇眷戀自己喜歡的部分。


果:網路閱讀確實可能只看得見表面,大綱不存在、也沒有後面的知識體系,必須再回去找紙本書的資料,但是畢竟像我們這樣愛書的網路異數很少,紙本書如果因此而漸漸不受重視,是會產生很多問題。


開卷:那麼,在網路上寫作或發表已能滿足創作溝通的目的,為什麼還需要出版紙本書呢?


傅:網路發表與實體紙本書絕對不同,要選哪幾篇編成一本書,不僅編輯會思考,作者也會參與,一本書的背後,有重新構築的大綱。


陳:我們都是受過傳統訓練的人,但是在網路上取用或呈現資訊的方式,通常是沒有次序、隨意的,和紙本書所能表現的不同,我想這是為什麼網路上發表過的東西還要出成書的原因之一,網路文章與實體書是不同的面向。


傅:應該是這樣沒錯,例如部落格出書,絕對不是照錄就可以的,必須經過整理、再創作。


陳:紙本書必須融會貫通,去思考如何使用網路上的東西。


果:許多人以為網路作者出書,只要編輯一下就夠了,其實正好相反,要想出一個紙本書的大架構,必須編輯和作者把這些材料,再重新以紙本書的標準檢驗一遍,等於是重新創作一次,頗為困難。


陳:可見網路資訊和紙本書有很大不同,網路有隨選隨點的特性,紙本書則是線性發展、有頭有尾。我對在網路上閱讀或寫作,很沒有安全感,我非常擔心哪天要是沒電了,作品和收藏不見了該怎麼辦。


果:我擔心停電的焦慮也非常強烈,所有我在電腦上的文字、透過網路收集的文章,都備份了好幾份才放心。


傅:這部分我倒還好,我從不備份,只要電腦一有什麼閃失大概就毀了,哈哈!


開卷:那你們備份時,會印一份紙本嗎?


果、傅:不會耶…


陳:我聽到果子離這麼焦慮,反而比較安心一點了。很高興網路虛擬的世界裡,人還有這種想留住什麼的心情。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字創作者都有擔心作品散逸、失傳的焦慮,正如同畫家擔心畫會消失或褪色一樣,有這種煩惱,對創作反而是件好事不是嗎?


傅:這麼說來,我也是一個老人。我其實是覺得任何資料要留下來,還是必須回歸到紙本、平面的形式。


陳:回過頭來想想,紙本也是會消失的啊!即使是紙本書的形式,過去幾百年來也是變換劇烈的,從手寫到印刷、從羊皮到紙張、從束之高閣到流通於大眾之間,所以,與其說我是焦慮文章消失,還不如說我是眷戀我所習慣的閱讀寫作方式,剛才說擔心這個那個,只是藉口罷了,我其實沒管那麼多,我甚至希望假使我已經60歲了,就可以不必去面對閱讀書寫形式的改變,眼睛一閉就見不到了,但現在我沒辦法這樣,因為在我有生之年,似乎勢必要去面對網路。


開卷:為什麼這麼擔心資料或作品會消失這件事情?


傅:跟我們成長的背景有關吧!


開卷:網路上需要留的,不就是四庫全書一類的資料嗎?


傅:沒錯,龐大的資料庫確實要放在網路上比較利於運用,例如辭典的紙本以後一定會漸漸被淘汰。但我擔心的是,許多理論,原本有樹木般的架構,卻會因此而消失。


陳:我沒想這麼多,只是網路作為一個閱讀寫作的工具、知識的載體,對我來說會不太適應而已,就像過去的人用瓷碗吃飯,現在的人卻習慣了用保利龍或紙碗盛飯一樣,沒有什麼對錯,我只是覺得重心不對勁、覺得怪而已。


開卷:剛才提到網路成書前必須經過篩選,那麼淘汰的標準在哪裡?已經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再出版成紙本是否是一種浪費?


果:這一點,我其實比較重視的是,網路的「顛覆」價值,例如報紙上的言論、書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如果從網路轉換到紙本,無法呈現出網路不受限、顛覆這一部分的精神,那就跟一般紙本書沒有什麼差異了。另外,我也覺得,作者如果不希望作品消失,不一定是要透過出版實體書的方式,若在網路上也能呈現出一套完整的寫作邏輯與體系,那麼即使是在網路上發表也不容易消失,不一定要出書的。倒是幾個問題讓我現在還是會想出書,首先,不可諱言,電腦的介面閱讀起來讓人不舒服甚至痛苦,再加上許多不使用電腦的、或者年紀長一點的人,卻是我想要溝通、交流的對象,而且還占了很高的比例,所以我必須出書。當然,作者的成就感也是重要關鍵,哪一部年度詩選、小說選、文選曾經收錄網路作品?為了爭取傳統的文學價值肯定,還有賺取稿費與版稅,年輕、尚未在主流文壇有知名度的網路寫作者,多半會不遺餘力尋找出書機會,還是必須如此,才可能有更多機會讓外界看見。


開卷:難道網路無法扭轉或影響主流的文學價值觀,或改變平面書寫的模式與窠臼?


果:未來有可能改善,但現在還沒辦法。


開卷:網路書寫與傳統的創作差別之一,是與讀者的直接互動,說說三位的經驗吧?


傅:剛接觸志同道合的網友時會很興奮,但是等到網路上的人一多起來,就會覺得來自各方的意見,有時候會對寫作造成干擾,到了開始有人罵你的第二階段,會很生氣,不過現在我已經邁入第三階段,就是毀譽不計、雲淡風清的心態,在網路上寫或者出書,網路的意見已經不會引起我太大的情緒波動了。現在,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因應別人的需求而寫,那會失去了網路書寫的本質,也要繼續維持不受別人影響,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說自己想說的話。


果:紙本書作者和網路書寫者最大的不同是,網路書寫者每天都可以看到多少人次讀過你的文章,有什麼意見,雖然無法預期人數與反應,但是有如直接面對讀者,不像紙本書的作者與讀者,隔了非常遙遠的距離,網路讀者的反應相當直接且強烈,對於作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我很佩服傅月庵能達到不動如山的最高境界,我就沒辦法做到這樣。不過,我在網路上的讀者大多很理性就是了。


陳:網路作者的調性,也會決定他在網路上的讀者群。


傅:因為主持管理幾個公共論壇,我曾經有好幾次遇到瘋狂網路使用者的可怕經驗,例如在「聊齋」上面,8年來,幾乎只要一不小心稍涉政治議題,就會爭吵不休。


果:有些發言確實很不成熟,我通常都直接刪掉那種人的文章,或忽略他、不理他,最後他自然會跑掉。


陳:我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我的書不是創作,很需要回饋,所以我上網去尋求讀者的意見,和別人對話,沒有遇到太激烈的人。有沒有什麼機制防堵這樣的人?


果:有啦。我也曾經在網站上遇過這樣的人,他胡鬧一陣以後,再來網站逛,因為有不良紀錄,一有發言就被刪掉,但是因為他很想參與這個網站的討論,後來甚至來向我道歉,說希望恢復他在往上發言的功能。這就是網路的力量,他不上這個網站會覺得難受,所以必須接受這個網站的自律公約。


開卷:那讀者在網路上公開、直接的回應,對你們寫作時會造成壓力嗎?


陳:我是越多意見越好,我很重視他們的意見,只要有理。


傅:其實讀者的意見聽多了,久而久之自然能分辨哪些是需要重視的意見,哪些需要真正虛心檢討。網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有些甚至換個名字進來自吹自擂一番,所以即使有人對你的文章叫好,其他人也不見得真的相信,而你也不需要太過介意。網路有其匿名性,所以發言常比實際生活肆無忌憚,也有許多偏執者、躁鬱者出入,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太過認真。但是網站的造訪人次,我倒是會關心一下,不過這個有時候也不準,像我一整天下來,可能進出果子離的網站超過10次以上…


陳:網路迷人的特質也就在此,它是沒什麼界限的,我們三個上網之後,也結交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好友。從來沒想過,遠在地球另一個角落裡,也會有人和你喜歡讀同一本書,有同樣的閱讀感動,這一點很棒。


果、傅:沒錯!沒錯!


開卷:使用電腦之後,對三位的寫作方式有沒有影響?


果:我會邊寫稿邊上網,雖然很自由,但有些缺點,蠻容易分心,寫稿也沒什麼效率。


傅:我如果要寫東西,要先搜尋過一遍網路上的相關資料,再找齊參考用的紙本書,全部讀完才會下筆,寫的很慢,改的次數也很多,不過還算專心。


陳:我使用網路的時間可能不及你們二位的一半。


傅:還有一點,我不用即時通訊,那樣干擾太多了,打電話或寫電子郵件都很快,不需要一直在網路上和別人應答。那種軟體,一旦通訊人超過10個就會應接不暇。


果:是啊,被別人知道你在網上,要如何不理對方或避開呢?直接打電話聯絡比較方便。


陳:我還沒有接觸過這種通訊軟體。


傅:雖然我從用筆到打字,幾乎完全被電腦化了,但我還是感覺沒有差別,反而比以前更加環保方便了。過去我寫一篇文章,要用掉半疊稿紙,因為一修改,我就會重謄乾淨,現在改用電腦,修改非常容易,也只留下最後版本。要定稿發表成紙本之前,也有較多機會修改,只要再mail給編輯一遍就好了,不是件難事。或許也因為如此,我養成了交稿後一再修改的壞習慣。


果:有了電腦以後,就再也沒在稿紙上寫過了。


陳:這樣你們日後成名,就不會有筆跡、手稿之類的東西被收藏喔…


傅、果(爆笑):那麼多年以後的事情誰還管?何況都活到一把年紀了,早就知道以後不會有什麼人來收藏我們的文物了好不好?


開卷:說到這個問題,你們如何看待多年來累積的電子版本作品?


傅:我以前會收好,現在不會了。


陳:我的作品沒有原稿,我從事翻譯、編輯或書籍美術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屬於應用的層次,印成書的狀態才是作品,才有價值和意義,在尚未成書以前,無論打字稿或手寫等,都不是可供收藏的原稿。


傅:我和陳建銘也差不多,我的創作不多,多半是介紹、導讀類的文字,我不覺得我是創作者,只把我的書當成順便發表心得。


果:我不一樣,我很珍惜我在網路上的隻字片語,會備很多份,做為我在網路上活動的紀念。


開卷:請問幾位如何做版本(網路作品)的管理?


果:我還會把「聊齋」上其他人發表的珍貴文章備下來,依照作者分類。


(陳、傅:嘩!)


傅:果子離有當機恐懼症。


陳:我還蠻著迷於網路搜尋資料的功能,在網路上找資料,就像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找,就會找到。」這本來是作家用來描述,人們應該如何尋找隱藏在博物館裡多年、卻始終沒被人發現的一幅達文西秘密畫作,用來形容網路使用者挖寶般的心態,其實也相當貼切。雖然在網路上尋找資料的能力必須慢慢磨練、但是多數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的一套竅門,並且無師自通,體驗這種世界為你開放的感覺,十分愉快。


傅:確實是這樣,網路是那種你需要什麼,只要喊對了密碼,就會芝麻開門的神奇玩意。


開卷:作為網路上的愛書人,你們認為自己影響了他人的閱讀取向嗎?


傅:這問題得由別人來回答。我玩得很高興,交了許多朋友,閱讀眼界開拓很多,這就夠了。所以,別問我有沒有影響別人,我只知道有許多人影響了我。


陳:我不是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影響別人的閱讀取向。不過,我以網路的快速、直接…等特性來判斷,現在網路上作者的意見,應該比埋頭寫完出書、出書後也不太回應外界的傳統作家,更能影響讀者吧!反倒是網友給了我不少寫作或編輯上的回饋呢,例如,我最近在編《逛書架2》時,在香港和一位對舊書有深入研究的網友見面,他既年輕又博學,讓我大開眼界,於是我臨時決定邀請他成為我的採訪對象,讓他家的書架曝光。網路就是這樣,正如文化是多向的,會隨時流動、激發出新的火花。


果:好吧,我說個正面的。網路上常遇到年輕、有心於在網路上書寫、卻為閱讀基礎不夠而苦惱的朋友,最難忘的一位,他有嚴重的知識焦慮,常因在網路上聽到人家提到某某書但他不知道、或人家想到而他沒想到的觀點而焦慮,他好幾次透過留言版和電子郵件,問我怎樣可以讀得更多,想得更深,寫得更好?幾次接觸我發現他真正的問題乃在於他迷失了自己,才會為知識和資訊的氾濫而焦慮,我請他試著改變想法,天下書讀不完,你要讀什麼?想讀什麼?為什麼?你有自己的主張、想法和慾望,不必隨波逐流,不要以「不知道」為恥,而是以你已經知道的為榮。後來他改了名字,換了網頁,從焦慮的知識份子變成快樂的讀書人。這是我做的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enpu 的頭像
    cbenpu

    一生的夢與愛在此奔騰

    cben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