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銘淇
在人的一生中,可謂充滿了得與失之循環。既有生命, 唯恐病痛來侵擾,讓人身心不得安寧,致使良辰美景虛設, 無福消受;一旦功成名就,又怕一時疏忽犯錯,造成身敗名裂, 落得一敗塗地、不可收拾之下場。當一個人汲汲營營, 於世間追求功名利祿時,對於得失的無常變化,則感受最為深切── 雖志在必得,卻未必盡如人意;當一心一意專注於保有既得利益, 卻偶有損失,甚至遭逢丕變,得而復失更難受;而若有所成就, 基於求好心切之意念,好還要再求更好, 則又導致人心變得不易滿足──面對凡此種種得失變化, 人們患得患失,於「未得」念茲在茲,於「失去」 總是捨不得而感到惋惜不已,動輒頓生「人生何其無奈」之感慨。 人生在世,我們該如何對於得失處之泰然,雖勝不驕,敗而不餒? 此關鍵則在於人的一念之差──心念之發展, 影響人的善惡勤惰行為至深,得失心亦然。正所謂「修行在修心, 離心非修行」──若欲晏然面對得失,則心智須培養轉念調適思維, 看清事物的不同面向,例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君不見落花雖謝, 化作春泥更護花?又如平日我們所丟棄的廚餘,看似廢物, 毫無用處,然而經過收集處理之後,不僅可以作為飼料, 用以豢養豬隻,更可作為堆肥, 其養分正可增進栽種蔬果植物之成長效果。換句話說, 轉念調適思維可讓我們以多元角度視野,來看待人生得失, 進而體悟莊子主張「至道無所不在」、「解消絕對執著」之道理, 認清「失而未必全無所得」,而能記取經驗教訓,再接再厲;知曉「得而未必全無所失」,而能收斂驕氣,不因傲慢心態而畫地自限, 開闊成長進步之空間,更創佳績。 面對舉凡工作機會、財富、名聲等事物之得失, 我們的態度往往愛憎分明。對於「得」,我們固然滿心歡喜, 雀躍不已;然而對於「失」,我們卻往往難以欣然接受, 為了屢試失利、得而復失之事而感到痛苦不已,念念不忘, 彷彿陷於絕境深淵,終日提不起勁、打不起精神, 毫無再努力奮鬥下去的意志與動力,甚或處處怨天尤人,墮入佛家所云的「求不得苦」之中,無可自拔;一旦曲終人散, 徒剩自己獨處,回顧生命長河而臨流自照時,則倍感孤獨寂寞, 恐嘆無可傾訴者! 然而,反觀慈善團體義工的臉上,往往顯露出和悅安祥之面容, 有如陽光足以化破一切愁雲慘霧──想必是他們放下身段行善, 在默默付出、捨己為人的善行實踐過程中, 領悟了比起大愛功德志業,相形之下, 則小我之一切榮辱得失便顯得微不足道, 自然捨棄了個人名利得失之執著念頭,同時也擺脫了諸多負面情緒, 找回了人生的意義──除了讓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 即讓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有所終,以及殘疾者有所療養, 使社會充滿祥和氣氛,而付出的成就感與喜悅終將臨染自身, 此正是「施比受更有福」之理。 「捨」的精神並非教人灰心消沉以對,事事放棄,毫無生機可言, 而是要我們「當捨則捨」──放下慾念執著,而得以寬心、 安然生活,進而可以專心致志於規畫、開創有意義的人生,不讓「 貪得無厭、唯恐失之」的念頭讓我們分心喪志,折磨得人吃不下、 睡不著,停滯了勇往精進邁前之腳步,錯失了原本大有可為的時機!
且讓我們秉持「 喜捨精神」來處世,安然面對、超越生命中「得」與「失」 所造成的風風雨雨,因而得到安身立命的契機與力量, 相信必然收穫良多!
按: 作者高銘淇,民國71年生,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碩士,澎湖縣 中興國小第36屆校友。此篇文章是銘淇投稿《霹靂中興(中興國小年刊第7期)》之作品。銘淇於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回母校中興國小實習, 實習期間於十二月一至三日遠赴台北,有如進京趕考般, 參加全國語文競賽之社會組作文項目,獲第三名佳績;其題即是〈捨與得〉。賽後追憶當時所撰寫內容,有感字句義理未臻完善, 遂擇其要而重加潤稿,文章內容則隨人生體會而有所擴充, 以補當時受於身心疲憊、時間限制等因素致使立文構思之不足處。 今染翰成文,希冀以文會友,以饗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