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hlyap83.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4709.html
探討中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文/ Alan Yap
一。前言
所有的學習都建立在動機上,如果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就不會產生有效的學習效果。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動機的內涵對老師教學啟示有很大的幫忙。目前中學老師面對學生學習意願不足,而且是每況愈下,造成老師教學士氣低落,成效不好。學校和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在提高學生學習動力,而影響老師的教學進度。
從了解中學生時期的心智發展,在進一步探討學生學習動機是有必要的。在徹底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後方能找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中學生的年齡介於12至18年歲之間,是處於變得最快的時候,不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年頭和年尾的心態可以是完全迴異。而且身處資訊氾濫,多元社會的年代,他們不斷的在面對內在和外在的強烈沖擊。在中學成長的過程相較於其他時期是相對的快和複雜。不同的心理的狀態直接影響到少年學習的動機。由心理層面來思考中學生的學習心態在教學上是不可忽略。
二。中學時期的心理發展
根據皮亞傑的說法,中學生的認知發展是處於形式運算階段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歲)①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像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在形式運思期中,從十二歲至十三歲到十四至十五歲(亦即約當國中生的年齡)這個時期被稱為準備期,而十五歲以後形成的平衡狀態則稱為完成期。
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把中學生定為青春期。這時候他們處於自我統合及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②(11-18歲)他們的活動中心是以同輩群體為主,這時與他們最密切關係的人是同輩朋友。這時他們的社會心理危機是對自身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混亂,會產生認同混淆,在乎身邊人的忠誠度。正面後果是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劃。
就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③而言中學生是橫跨兩個時期四個階段由慣例期(Conventional) 尋求認可(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為了取得成人的好感,而遵從成人定立的「好孩子」標準的規範( The good boy/good girl attitude)。同時亦認為滿足大眾期望的行為便是好的行為,因此有較強的從眾表現,到遵守法規取向(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認為社會規範是至高無尚的權威,並服從大眾所定下的各種規律作為道德規範。
很快的就轉變到後慣例期(Post-Conventional)道德觀念已超越一般人及社會規範,對自我有所要求。雖然相信法律是為了維護社會和大眾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但仍有不足之處,所以有些時候因為大眾的利益而作出違法。久而久之,就開始憑自我心行事(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儘管社會有所限制,不過若因此而無法實踐自己的道德觀念,縱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為那些規範是有違其建立的原意。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會認為他所做的全是對的。
事實上中學生在青春期的心理狀態是非常複雜而且變化非常快,由小學到中學初(中一,中二),剛開始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一般上會比較聼話,學習態度會比較好,會有服眾的表現,開始會類推,有邏輯和抽象思維但不成熟,同輩間的互動開始增加,生理開始有明顯的性徵出現,這時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力比同輩間大。這時期稱為<i>調適期</i>。
到了中期(中三,中四)由於適應了生理和環境的變化,活動以同輩群體為主,他們最密切關係的人是同輩朋友。他們對的社會尚不會產生心理危機。這時的道德觀念己到後慣例期,會為了同伴而做出違規的行為。開始熟悉使用邏輯推理,常會喜歡以自己的論証來說服他人(老師眼中的頂嘴),有很強烈的自我認同。會想以反對長輩並說服長輩來強化自我認同(只要長輩說的都是錯的),往往最讓老師頭痛和父母担心的時期。這時期稱為<i>叛逆期。</i>
到了中五,中六時為<i>迷惑期或畢業期</i>,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對身邊的問題看得更透徹,可以更理解社會,會預估並害怕畢業後是否能適應一個新的環境,產生認同混淆。開始我行我素,只要認為是對的根本不在乎其他人想法,所以常常會對不喜歡事物表現得無精打采,或者會選擇逃避面對問題。如果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時會有積極的動作來為將來計劃。開始憑自我心行事(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為了實踐自己的道德觀念,不理會社會的規範。
三。中學生的需求
人因為有了需求而產生學習動機,有了強烈的動機才可以貫徹學習過程而得到技能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中學生在三個階段有其心理上不一樣的需求,所以在學習的行為上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深入了解不同階段中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策略是必要的。
三之一。需求層次中含有學習動機
Maslow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④把需求分為兩個層次,基本需求和成長需求,兩者有高低之分與前後順序之別。
人基本上先要滿足的需求順序是生理,安全,跟着是隸屬與愛,自尊的需求。基本需求(又稱匱乏性需求、缺失性需求,為生心理上的缺乏而需要滿足),是成長需求的基礎。
滿足基本需求後才會有成長的需求,成長先要知的需求,跟着是美的需求,最後才會追逐自我實現。成長需求會因獲得滿足而增強,並對基本需求有指引作用。
Maslow認為學習是內發的。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設置良好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行學習。只有先對成長中個體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各種缺失性需求均獲得滿足。缺失性需求滿足後的學生,就會相繼出現成長需求,從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實現。
中國人一般上是比較注重教育,而傳統對受教育目的不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知的需求,而且還可以滿足其他層次的需求。仕,農,工,商,以讀書人的地位最高,讀書可以出頭,無後顧之憂,除了滿足知的需求外,還可滿足基本需求。
中學生在三個不同的階段會對不同的需求層次表現出不同的強弱,在學習行為上的表現上也會有所不同。在調適階段,學生剛從小學孩童時期轉到中學的少年時,對少年時期所接觸的事都很陌生,他們需要一段時來調適生理的變化。一般上他們會比較不安,渴望長輩的認同,在乎師長對他們稱許。所以對基本需求的渴望比成長需求來得大。
這階段的學生會盡量滿足老師的要求,主要不只是滿足知的需求而是滿足生理安全和自尊,渴望師長的關愛。如果在學校的行為有差錯的結果是會被家長和老師的責怪,體罰有喝阻的效用。這時的學生會比較怕老師和聼話。制約式⑤的教學可以有效的執行。
在叛逆期學生已經對轉變不再陌生,邏輯和抽象思維也成熟,不再害怕老師的責備,因為他們會利用更多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開始會為自己犯的錯找借口,拿其他同學的行為比較,人家可以為什麼我不行?喜歡頂嘴,同時同學間開始互抄作業,嚴重的會作弊。
這時的同學會更在乎同儕間的注視多過老師的關爱,對父母要求更多的自主,開始對男女間的感情好奇。這時的學生開始會主動的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不在依賴長輩直接的給予。學習開始由基本需求轉向成長需求。老師輔導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制約的教學開始不行,學生會評估學習的意義,會希望可以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這時學生的成功經驗是很重要的,老師除了適量的讓學生參與教程的設計外,讓學生累積成功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迷惑時期,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也趨向完全成熟,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學習可以說是純是為了滿足成長需求。這時學生的成績跟其對那學科的喜惡成正比。學生開始為了興趣而採取各式的學習策略來滿足自己對知的需求,同樣會消極對待沒有興趣的科目。讀書開始為了興趣和理想,可是目前的學生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未來很迷惑,所以常常在學校表現出無精打彩。老師在上課時常有對牛彈琴的感覺。老師這時要常與學生討論學生的興趣,做多點經驗分享,讓同學可以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激發學生自己的動力。同時指引學生學習的途徑,從旁協助他們完成階段性的目標。老師這時在教授課業時有必要明確的指出那一些技能是必要的,而且對他們將來有什麼幫助。讓學生可以了解課程的終期目標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四。e-社會對學生需求的沖擊
目前社會資訊發達,網路普遍,媒體氾濫,社會對中學生的影響不亞於學校。學生在放學後,很容易接觸外面的世界,社會的光怪陸離很快的傳到學校,而學生在社會上所學的是不需要透過老師,自我學習能力表現比在學校好。學生在校的學習動力下降不是學生智力的問題或不會自發性的學習,而是他們對在校的學習提不起興趣。
四之一。網路遊戲的成功
目前影響最深的首推網路遊戲,網路遊戲可以瘋迷青少年絶對有其因素。由需求理論來看,其可以滿足青少年某一方面的心理需求。網球遊戲有付費和不需付費,錢不是主要因素。同時遊戲的多元化可以滿足學生各類的需求,並且加上角色的扮演和在虛擬的環境有一群同輩在綫上互動,可以滿足其隸屬上的需求。
在遊戲中失敗可以重來,不會受到長輩的責備,不會有心理安全的危機。而在課業表現不佳是需要面對師長的責罵,同時重來的代價和時間是相對的高。
遊戲的成功經驗很容易累積。遊戲分階段的進行,由易入艱,一關一關的讓學生學習過關的技能,層次分明。當學生在經過幾次的失敗後,可以很清楚自己的問題在那裡,因為重來的情境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可是當學生在課業上失敗後,並不見得馬上可以了解自己的弱點,就算知道也不見得馬上有能力克服。用功也不見得有成績馬上變好,考試的題目不會和上一次的一樣,慢慢的對學校學習會失去信心,動力減低。
在網路虛擬環境中,青少年的失敗不會引起同儕間的注目,可是成功一樣可以成為網絡族群的英雄或同學中的高手。失敗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成功却可以得到那麼多的稱道。成績好充其量只是得到師長們讚許,同時可能會受到同學的嫉妒而遭排擠。失敗却要受到師長的責備,更可能受到體罰。從網路上的得到的尊崇比在學業容易。學生在網上只會得到榮譽而不會得到批評。成年人也會因為怕遭受批評而放棄,更何況青少年。
多元的遊戲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可是課業的選擇性不多,不能按學生的喜惡來調整。中學生對課業的自主權不大,只能以積極或消極來面對。
四之二。新的成功經驗
在目前社會媒體和商人推崇表演工作者的成功,把歌星,明星塑造為社會的楷模,造成學生偶像崇拜。而這類偶像的工作內涵和學校所教的學問有很大的落差。
社會媒體對追捧網路新貴的過程扭曲了中學生的價值觀,讓青少年認為要成功並不困難,只要有一個好點子就可以輕易賺到財富,而不需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充斥着機會主義。目前媒體喜歡着墨在創意的價值,而忽略了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學生會認為辛苦所換來的成就是欠缺效率,成功還有很多捷徑。
學生開始認為他們要的不是物理化學,地理歷史,而是唱歌表演。成功的要素不是學術專業而是機會。他們認為學校所學的知識並不是他們最想要的,學習的意願自然隨着降低。
四之三。知識取得的管道增加
網絡的便利可以讓學生隨時很容易獲取自己想學的東西。同時父母教育程度的提升,加上補習班的出現,學校並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有些同學和家長會認為來學校的目的只是要一張畢業文憑而不是知識。自然而然的學習態度就會不好。
四之四。家庭環境趨於富裕
家境清寒的時候,學生來學校的目的是除了求知識之外,主要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成就,可以改變現況,以滿足基本需求。有了知識可以讓生活過得更好,生理和安全,自尊等都可得到滿足。在目前社會富裕的情況下,大部份學生上中學學習純粹是滿足成長的需求。
為了滿足基本需求學生會表現出很強的動力,願意配合老師所提供的訓練。而成長需求的動力是相對的低。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了滿足知的需求不一定要在學校,學校所教的也不見得是自己想學的。在對學校的課程缺乏興趣下,學生自然會很消極的對待整個學習過程。
五。教學策略
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成長也不同,所受到社會的沖擊也不一樣,需求也會不一樣。老師應該採取不一樣的教學策略來教導學生,同時也有必要調整教材來吸引學生和滿足他們的心理上的需求。
在<i>調適期</i>,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可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多過成長需求,有比較強的學習動力。老師採取制約式的教學會比較有效。但是制約的教學只適合基礎課程,加上初期的中學生不熟悉抽象和邏輯思考,所以申論或分析式的課程並不適合他。老師可以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來完成教學目標,為下一階段打好基礎。這時的教學不是要求深而是要求扎實。
在<i>叛逆期</i>,思考能力加強,學校的學習開始是為了成長的需求,因此會質疑學習的目標和方式。這時老師開始要引入後設認知⑥的教學和制約式的教學配合使用。開始讓學生事先了解學習目標和應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可是在這階段後設認知的學習策略該由老師制定並要求學生跟隨,老師要開始採取雙手策略(奬賞和處罰)來加強訓練。這時學生的成功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經驗的累積可以培養學生的後設認知,更重要的是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為下一階段鋪路。
在<i>迷惑期</i>,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權和判斷力,思想更為成熟,學習是滿足成長需求多過基本需求。思想成熟不表示學習態度就好。如果沒有目標,學生一樣會無心向學。反之,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學習動力會跟着加強。後設認知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而在叛逆期的成功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提供不同的學習經驗給予同學參考。學生對學習目標的了解是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學所學的很可能只是在為未來打下基礎,真正成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感受到,不像其他的技能可以馬上體驗成功的效果。找出學生的興趣,加大其學習目標,幫忙訂下長遠的學習規劃,提供不同的學習技巧是這階段老師所要做的工作。不時的和同學檢討學習成果,就學習的成果不斷的調整學習策略是老師不可或缺的工作。
六。課程編排
順應環境來調節教學策略是必需的,重新思考中學課程的編排。目前中學的課程不够靈活,中一到中六都在念華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科學。整個學習過程太長,學生並不清楚每年課程之間的差異,只會感覺一直還沒念完,成功的經驗不容易累積和體會。如果把課程的單元更明確的分類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
比如把物理分為光學,熱學,力學,電學和近代物理學,學生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其學習的內容,同時所耗的時間相對的少很多,每完成一個單元就是一次成功經驗的累積,同時也會更願意的嘗試下一次的學習,因為所需的時間會比較短,而且上一個單元的成績不會和今次的有太大的關係。現在的制度上半年成績50分,下半年成績90分,結果最後的成績是70分。如果單元A成績50分,單元B成績90分,結果成績是一個50分,一個90分,而90分帶給學生的動力是遠比70分大。階段性的課程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結論
很多老師認為中學生學習動機低落是因為受到社會的沖擊。而學校一般所認為的學習態度只局限在學生在課堂學術上的學習表現。事實上中學生對其他事物的學習態度是不差的,比如在網絡遊戲的後設認知學習過程,偶像模仿等能力都表示得比上一世代的學生來得出色。老師說上課睡虫,下課猛龍,學生在聯課活動表現的積極性並不遜色,並不說現在的學生無心向學,只是心不再百分百在課業上。
不是學生不想學,只是他只想學他自己的需求。為了滿足基本需求的動力是大於成長需求,而現在的學生對書上的內容不會很認同,也不清楚為什麽要學這些東西。他們會認為尚有很多學校以外的東西是更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結果行為自然會表現出學習動力降低。
提高學生對學術類的學習動力是要因應學生成長的階段而採取不同的方法。同時要看一看各階段時學生對身處的環境有多大的認知。要讓教學有效,教學的內容要和社會的誘惑角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老師除了把重點放在教育學生學業之外,對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同等重要。
參考資料
① http://tw.myblog.yahoo.com/cbenpu/article?mid=11&sc=1 2006/08/26,高銘淇
②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③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④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A. H. Maslow (1943) <i>Psychological Review</i>, 50, 370-396.
⑤操作制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⑥後設認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