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中文碩班)楊淑君: 陳三立詩歌之研究

http://server.cl.nthu.edu.tw/news/news.php?Sn=87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系所公告












【榮譽榜】本系學生楊淑君獲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獎助赴大陸地區研究
2007-01-10













本系碩士班學生楊淑君獲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獎助赴大陸地區研究


研究專題:陳三立詩歌之研究


推薦/指導教授:蔡英俊教授
        蔣寅研究員


研究期間:96/04/09-96/06/09




















 



 



林家瑄



2007-10-02 AM 12:01
























這是 http://www.mac.gov.tw/big5/cdfund/ce/9606a.pdf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若要連結至此網頁或加入書籤,請使用此網址: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aU1Z4bxJEWkJ:www.mac.gov.tw/big5/cdfund/ce/9606a.pdf+%E9%99%B3%E4%B8%89%E7%AB%8B+%E6%A5%8A%E6%B7%91%E5%90%9B&hl=zh-TW&ct=clnk&cd=1&gl=tw




<i>Google 和網頁作者無關,對網頁的內容恕不負責。</i>












您的查詢字詞都已標明如下:  陳  三立  楊  淑  君 



研究心得報告 





文 / 台灣清華大學 中文所 楊淑君


 


壹、行程紀要





此次前往大陸研究,主要申請單位是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我自四月九日抵達北京後,隨即隨著所內《文學遺產》編輯群,一同至湖南長沙參加該雜誌的年度編委會與學術研討會。在研討會期間,大抵瞭解現今大陸中文學系古典文學研究的現狀,其實與台灣這邊情形並無二致,同樣面臨理論焦慮、電腦數據科技衝擊、西方漢學藩籬、全球化中文熱盲目,以及青年研究生文學素養不足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內陸的學者居多,與會議是一種公開形式的緣故,整場會議的論文,大抵上呈現出一種排外尊「中」的中心價值觀,但較為有趣的是,對於電腦科技的發達,有些學者雖持不以為然態度,但會議上,已有學校與教授開始整理、並建立起古典文學的資料庫,不僅是輸入原文,並且是透過整理匯集原文,並且加入程式計算,以便利文學研究。此外,對於全球化之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整場會議亦有兩造看法,一方認為文學有其本位主義,中國大陸在這方面仍然是獨占鼇頭,學者必須要對自己有自信;另一方則是持樂觀態度,認為文學研究不應該閉門造車,應該要迎接這股全球化浪潮,而最後,中國大陸會有唯一的發聲權。會議結束之後,我便自行前往江西訪問修水市的地方耆老,由於我的論文題目是當地的詩人陳三立,因此與當地黃庭堅紀念館館方、散原中學教師、修水圖書館館長、以及地方雜誌主辦人聚會交談,幫助我理解修水該地的人文風俗,並且造訪陳氏故居,與陳氏後人有一次短暫的會面交談,參觀陳氏故居內部建構、以及後邊陳氏祖先墓地,重要的是,墓碑上是晚清外交官郭嵩燾所寫的墓誌文,幫助我更能理解晚清政治與社會的關係。隨後來到南昌市,拜訪江西社科院胡迎建老師,他是大陸研究陳三立的專家,不僅向他請教陳三立生平與詩歌上的問題,也到廬山上參觀陳三立晚年的故居。基本上,湖南與江西是陳三立生平最得意與失意的兩個地方,此次內陸旅行,已幫助我建構部分論文研究的骨幹。之後便回北京社科院,並在社科院圖書館、北圖找尋近代詩人資料,進行研究。







貳、研究心得







一、資料收集





這次最主要的資料收集地點,是社科院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分館。由於我做的是晚清古典詩研究之故,這方面資料龐雜,但散居各地,國家圖書館分館離我招待所很近,裡面資料最為齊整,但服務人員散漫,填好索書號後,往往需要等上 10 分鐘時間,送過來的集子大部分是錯誤的,不是我要的,但由於資料齊整的緣故,仍然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地點。若要進去裡面看書,是不得帶包與其他書,單純讓讀者在裡面查書看書。看書有兩種方式可以申請,一是年卡,一是月卡,年卡可以外借,月卡不行,我建議短期研究者可以申請月卡即可,此外,裡面書籍可以翻拍,但必須請館內專業人員翻拍,一張兩元人民幣,如有需要,可以多加十元,便可燒成一張光碟。社科院圖書館則是必須申請「訪問學者」名義,請院內指導老師帶至圖書館申請即可,一張需要押金 500 人民幣,借書數目不多,大約 10 本,但院內所藏的明清詩文集非常豐富,線裝書不得外借,但閱覽規則沒有國家圖書館嚴格,可以帶其他書與開水進去,基本上我建議,可以先在社科院圖書館內尋找,若社科院沒有,再到國家圖書館分館閱覽即可。書局部分,在北大南門附近有風入松書局,就文學研究者而言,新書多舊書少,熱門多冷僻少,購書滿 1000 元即為會員,可打九折。或是在清華藍旗營成府路上有萬盛書園,舊書與冷僻的書多,購書均打八折,也可以在內自費泡茶看書。但我最為推薦的,是在北師大,即鐵獅子墳附近的盛世情書局,購書打八折,對於文史研究者而言,可以找到比萬盛更早的書,也有一些冷僻書籍的驚喜,是較萬盛更不那麼商業化,與有專業眼光的書店,基本上詢問裡面店員書名或作者,他們熟門熟路,可以很快回應你有無否,相較之下,萬盛店員對於書籍較不熟悉。此外,北京在每年的五一與十一黃金週,會在地壇公園辦書市,書價便宜,有時講價可以講到三到五折的價錢,但是由於是大眾書市,所以種類也較普羅,研究的專門書籍較少,必須耐心地找。







二、北京生活





首先是手機通訊,就北京市而言,可以在書報攤購買門號,或是一般小店亦可,但在小店購買必須小心,有時可能拿到過期或是假門號。如要打回台灣,可以買本地 ip 卡,在北大等大學校園內購買,價格最便宜,書報攤亦可購買。本地 ip 卡是出了北京市區後就無法使用了,ip 卡種類有很多,我用過後,認為 17910是通話品質最為平穩,不會有雜訊或突然中斷的情況,但價格貴個一、二元人民幣不等。再者,是交通問題,北京公車路線就像東京地鐵一樣,四通八達,而且公車大致乾淨,只是如要趕時間或遇到上下班顛峰,時間長度便不是容易控制的,所以可以搭北京地鐵是最快速的交通工具,目前路線只有三條,到明年二○○八,北京地鐵會增加許多路線,屆時應該會增加不少便利性,車上往往是擁擠狀態,但現在北京市民素養正在提升,只要保持禮貌,是不會造成太大困擾的。如要到其他省分做長途旅行,可以坐飛機或火車,機票可以在大學校園的票務中心訂,通常早上第一班和晚上最後一班折數最便宜,三到四折不等;火車亦可在校園票務中心或是外面的票務中心訂,我坐的是北京到長沙的直達火車,在北京西站搭車,我建議訂上舖,因為下舖往往是人們坐著泡茶聊天的地方,而且錢財放在身上也較不安全。其次,是最重要的住宿問題,我住的是社科院安排的招待所,是位於西城區平安大道上的當代中國研究所招待所,費用較高,實際上我的生活補助費都花在住宿方面。但它非常安全,十一、二點後就會關門,防止閒雜人等進出,裡面乾淨,衛浴設備是台灣人慣用的美式設備,而且不同於北大招待所,它有網路可以上網。招待所位於大道旁的胡同口,一走出胡同口就是公車站牌,離地鐵站也近,附近有超市,跟北京最熱鬧的北海、後海,但我建議可以找短期租屋,特別是在北大、清大附近,設備較差,但是費用相對便宜許多,全端賴自己重視哪一方面。住在招待所的好處是,可以認識老北京的生活,由於它位於北海公園後邊的胡同裡面,每天黃昏我習慣在胡同裡散步,聽著小販騎著單車的吆喝聲,中學生三三兩兩走來,以及可愛的老大爺、大嬸,坐在門前吹風乘涼,有時跟他們攀談,是非常有意思的經驗。或是循著胡同走到後海,遠離前方不遠五光十色的什剎海,吹吹晚風;或可以走到附近的果菜市場,跟小販喊價,品嚐時令的水果,都是我的北京經驗特殊的一部份。







三、研究交流





這次到社科院外,也到北京大學上課。首先就大陸學界而言,由於我們對於中國現當代的歷史發展,仍然存有許多想像與偏見,所以之前在台灣閱讀大陸研究,有時會感覺素質良莠不齊得相當嚴重,但實際到了當地後,才發現他們的學術研究雖然歷經斷層,但是在高等教育科學化與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大陸沿海的頂尖學校現在握有非常豐厚的學術資源,不論是國際上或是本地。但是相對來說,大陸許多學者對於台灣也是存在許多想像,儘管為數不少曾經來過台灣,但大都是學術會議,匆匆一瞥,於是會將台灣類比為廈門或是上海,更有甚者,將台灣日治時期文學稱之為皇民文學,而忽略了台灣社會、文化、歷史的複雜性。但跟大陸學者老師們交流過程中,我益發感覺到一個事實,即是在台灣做中國文學研究,必須要體認到自己是站在什麼批評位置之上,由於兩岸學風的差異不同,而導致對彼此之間的認知往往是充滿許多建構與偏見,而當中是有許多中心價值觀所遮蔽的,這樣一路行來,我開始體認到,即便在台灣接受的中國文化,其實是不同於中國大陸的自我建構,如果繼續用你我二分的價值觀,看待台灣與中國各自的特殊性,都很容易導致這種中心價值觀的延伸,唯有放下二分對立的眼光,才能夠幫助我們更能瞭解台灣中文研究在中國甚至是整個亞洲上的價值,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研究者看到更多不一樣的視域。





參、對兩岸交流看法





誠如之前所說,大陸人民包括學者在內,對於台灣並沒有真正的認識,而是充滿許多想像。在這種想像中,又摻雜入民族國家的政治情感在內,而導致他們總以為十分瞭解台灣,卻往往落於謬誤,甚至是誤解的情況。我在大陸,倘若不透露自己是台灣人,混雜在人群之中,反而往往能觀察到一般人民對於整個社會的意見與批評,也能夠幫助我更瞭解大陸民眾的想法;但換個情況來說,我曾經在多次飯局上,不得不表明自己是台灣來的研究生,卻因此招來許多的場面話,包括政治表面的統獨爭論、從中國中心看台灣仍然是個蕞爾小島,特別是大陸民眾對於媒體,不似台灣人民有所警惕與選擇,由於媒體管道的統一化,反而造成他們總是相信媒體報導的台灣情況,包括政治惡鬥、社會亂象、經濟衰退等等,也造成大陸人對於民主制度的偏見,進而冷漠。大陸人民對於台灣所擁有獨特多樣的歷史文化,卻不甚瞭解,更遑論他們是否能真正瞭解潛動在台灣人民中的獨特性格。同時,我也與台灣來的學生有所交談,台灣學生在大陸也常因為遭受這樣的偏見,而必須面對更大的壓力,遠遠比歐美或日韓的學生來的辛苦,在自以為熟悉卻陌生的偏見下,台灣學生無論是在學術上或在生活上的空間,是更為艱辛的。但有趣的是,即便場面話是難以應付與充滿歧視,一講起台灣帶來的次文化,卻是台灣與大陸人民之間共同的記憶。包括早期的鄧麗君,曾經有某大學的教授,充滿情感地告訴我,在歷經文革,改革開放的初期,鄧麗君不只是一種消費文化,更是一種難以抹滅的集體記憶,還包括現在台灣流行的周杰倫、彎彎,同樣地風靡在北京年輕人間,我也曾跟大陸同學一同談論賴聲川的戲劇、或是賈樟柯的電影、白先勇的牡丹亭,民間文化的交流遠遠比政治上來的熱烈多,我與同年紀的同學也因為台陸間的文化交流,而有共同的話題與看法,政治上的隔閡,仍然無法阻擋跨文化的流動。



肆、結論與建議





有二個建議:



第一個,是預算中生活費可以再增加補助。因為我發現中國大陸包括沿海的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當地的消費隨著整個中國的經濟發達,已經不比過去低廉許多,但是品質往往又不如台灣學生能預期的一定水準。就拿住宿一事,倘若在海淀區租屋,一個月也需要約莫 6000-8000 新台幣的平均預算,或許有更低廉的,但是品質更差,而且不能夠確保學生安全;若住大學的招待所,是比照外國人的收費標準辦理,同樣便宜不到哪裡去。其他例如吃食的生活費用,有便宜的小飯館,一頓飯或許花個六到八元,但其飲食的衛生是不能保證的,變成往往必須付出多一點的費用,來確定生活上的安全與品質。雖然入境隨俗是必然的事,但是整個環境對於台灣學生而言,仍然充滿許多要克服或不得不接受的障礙。無論如何,出門遠行,安全是最重要的問題,因此住宿變成一個首當其衝的重點,因此我建議在生活費補助上能增加預算,讓過去研究的學生在生活上能確保自己的安全問題。





第二個,是建議能增加台灣過去大陸研究的學生人數。據我所知,大陸赴台灣研究人數是台灣赴大陸學生的兩倍,雖然大陸學生必須依靠申請來台,手續也較困難。但是就兩岸學術交流而言,我發現,大陸人民即便是學者,對於台灣仍然充滿很多偏見與想像,像我這次到大陸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從知識份子到「打工妹」,不同階層的人卻對台灣有著一些共同的觀點,而那些觀點,其實就是當地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形象,以及包括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兩岸政治上隔閡所造成的。我在大陸,一再地接受到很多衝擊,是以前在島國上從來不知道的大陸,同樣地,大陸民眾對台灣人民非常好奇,那種好奇裡面其實是包含了許多的疑惑和不知道,而且帶有想要瞭解的慾望。而在跟他們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慢慢地,他們也對台灣多了一點實際的看法,而我也才知道現今的中國有其崛起的強大力量,卻也帶來很多日常生活的問題,是台灣新聞看不到的底層問題,並且值得我們台灣研究者一再思考與深究的。倘若能夠多增加台灣赴大陸研究人數,我相信,中國研究以後絕對是我們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但在這之前,我們台灣的研究者,應該多瞭解大陸,藉由這樣的補助機會,能夠多開放研究者過去對岸深入瞭解,我想台灣的學術研究才能比歐美更能打破一些關於中國崛起的迷思,而站穩自我的腳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enpu 的頭像
    cbenpu

    一生的夢與愛在此奔騰

    cben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