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引自:光明的世界(http://lit.class.kmu.edu.tw/)>讀書指導(http://chinese.class.kmu.edu.tw/cgi-bin/wbb2.cgi?user=ch02&bid=6) 標題∕張高評教授<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一) 編號∕7 公布時間∕Sun Apr 30 17:26:31 2006 |
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 文 / 張高評教授(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特聘教授 ) 《國文天地》18卷12期(總216期),P81-95 一、前言 在大學任教二十幾年,有下列五大因緣,促成我關心學術論文,暢談今天這個主題: 第一、我參加從南到北,無數次的學位論文口試,像碩士論文口試,博士入學甄試、博士論文口試,從很多口試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這問題事態嚴重,我今天稍加歸納,跟大家共同來切磋。第二、我審查過很多的升等或獎助的著作,還有一些學報期刊的論文。看過這些論著後發現,從題目的選擇到成果的卓越方面,的確存在很多可以商榷的空間。如果了解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就會有很大的改善。第三、我參加過台灣各大學、研究院以及香港、中國大陸、韓國各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學術研討會之中擔任講評、發表論文,或者聆聽別人的論文發表,會發現有些論文很具 創意,有些論文一再炒冷飯。這種演出,實際是學術訊息具體而微的呈現。第四,我有機會審查行政院國科會研究成果及專題研究計畫的審查。研究成果去年起停止申請了,今年開始將專題研究計畫和研究成果合而為一。專題研究計畫的經費,動輒一、兩百萬,少的也有二、三十萬。研究計畫要怎麼寫,才容易高分通過?這牽涉到的問題很多,今天只能就技術層面談一談。這技術層面牽涉到若干學術問題,關聯到學術研究的本身或內涵,今天沒辦法講那麼多。如果各位懂得研究計畫如何申請,無論投考博士班,甚至在大專院校任教,向文建會、向教育部、向國科會申請計畫 ,能掌握申請訣竅,大概就能事半功倍。有些大學研究所的碩士班有推薦甄選機會,必須通過審查計畫和口試,博士班的入學考試也有審查資料與口試。所以,我們有機會看到各學門研究生的研究計畫,以及他們繳交的碩士論文和參考著作。我常想:如果他們當初動筆的時候,能稍加留心注意論文選題,審查和口試成績就會更好。有很多考生,或等待升等的人,或者是論文發表者,計畫的申請者,他們的實力原都不錯,卻遭到意外出局。實力既然不錯,為什麼審查或申請的結果不如人意,或不能通過?主要癥結,跟今天要探討的技術問題有關。 第五,論文選題果真難得嗎?1991年宋代國際研討會上,有位研究宋代文學赫赫有名的學者感嘆說,寫了那麼多年、寫了那麼多本研究論著後,不知道接下去要寫什麼題目。我聽後非常訝異,怎麼一個學者會覺得沒有題目可寫呢?試問:為什麼論文題目是由指導教授給你的,而不是你自我發現的?這個問題只在一念之間而已。記得我讀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班的時候,選修一位知名經學教授的課,當我們要求提供期末報告的論文題目時,老師罵我們整整一節課,說「研究題目怎麼是我給你們的?題目是你們自己讀書有得,再把見解整理出來。如果我自己有個好題目,為什麼我自 己不會寫?還讓你們去寫?就像已經十月懷胎,小孩生下來自己不養還讓你去養,萬一你虐待我的小孩,萬一你沒有好好養他,那我不是很對不起這個小孩嗎?」意思是說如果把題目交給你,你不好好寫,老師再把他撿回來再寫,不知情的人將會說這個老師江郎才盡啦,連題目都是撿學生寫過的。所以他絕對不會把題目給學生,足足罵了一節課。重點就是:論文題目是自發的,不是人給的。當時我覺得奇怪,獲得論文選題,就像十月懷胎,有那麼難嗎? 前一位學者說沒有題目可以研究,後一位老師說他自己有所發現也不會把題目給別人。我向來很不信邪:難道真是這樣的嗎?我長久思考將近一二十年,發現事實上並不盡然如此。最近我在南部考過一篇博士論文,北部也考過一篇博士論文,發現考生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實力非常好,觀念非常清楚,但是他倆博士論文選擇的題目很不適當。一個是人家寫過不知道幾遍的,他還拿來再寫,實在很難突破,遑論卓越?另一個是貪多務得,題目選擇的著力點、切入點不對,看了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他什麼都想談,什麼都要談,結果就是沒有一樣是談得很深入很廣博的。如果你 的研究選題失當,那麼你的研究貢獻頂多是平平。這純粹是一種技術犯錯,不是自己努力不夠,也不是自己實力不佳,更不會是自己天份不好。我今天有感而發,覺得有很多問題要好好談一談,這樣,觀念清楚,面臨抉擇時將會更精確。現在就根據擬訂的論題來談,雖然是技術問題,但多涉及到學術層面。 二、研究選題的誕生 (一)、選題來源 首先第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從研究選題談起。這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題目,或一個範圍。這個研究選題怎麼誕生呢?選題的來源,大抵有兩方面,其一,厚積薄發,讀書得間、主動自覺,最為可取。平時自己閱讀,隨手記錄心得,經過沈潛過濾,積少成多,自然知道問題值不值得探討。自我自發性的獲得論文選題,這樣的題目最好,為什麼呢?如果你去投考博士班,因為你熟悉其中資料,這題目的裡裡外外你都曾推敲觸及過,那麼,不管口試委員怎麼問,絕對難不倒你。因為一個出於自得,富於創意,值得研究的選題,目前你最內行,探討得比較深,其他人都尚未觸及,沒有 觀念。除非你找的論文選題,是人家已經研究過的,已經有豐富的成果,甚至學界已有定論的,這就另當別論。 回想我剛來到成大的時候,想撰寫升等論文,就去請教我的老師黃永武先生,當時他是文學院長兼所長。他說,你要研究宋詩,應該把宋代的詩歌一首一首的讀,把別人的研究成果一篇一篇的瀏覽,掌握目前研究的現況,假以時日,經過了半年或一年,你的題目就寫不完了。我按照他的指示去做,果然不到半年,我隨手記錄閱讀重點,將可能作為研究的題目羅列下來,放在一邊。腦海裡面輸入這些資訊後,將來只要看到有關資料就會有所觸發,這就是我經常強調的「蟑螂理論」。當你房間看到一隻蟑螂時,你要聯想到,那些黑暗的角落、床底下可能有十幾隻、幾百隻蟑螂躲 著。當然也有可能只有這隻蟑螂,剛剛從水溝爬上來。到底有一隻、十幾隻、或幾百隻呢?不急,姑且把這個發現紀錄下來,以備日後觸發。舉個實例,前幾年我發表一篇〈蘇黃「以書道喻詩」與宋代詩學之會通〉的論文,你會想到寫毛筆字跟作詩有什麼關係?我最初的發現是讀到蘇東坡〈書黃子思詩集後〉這篇題跋,他論書法從王羲之以下,論顏真卿、柳公權,說他們書法如何如何為天下之宗師,接著他說「至於詩亦然」,有這麼四個字,說詩歌的新變自得也是這個樣子。以下縱論蘇李、曹劉、陶謝、李杜、韋柳諸詩人之風格與成就。至於黃庭堅〈題李白詩草後〉亦有「 書大類其詩」之語,這篇論文就是由此觸發生成。這個資料,就是第一隻蟑螂。但是,是不是蘇東坡、黃庭堅的題跋還有很多類似的資料?或是整個宋代的題跋就只有這一條呢?沒關係!我姑且寫下「書道與詩歌的研究」題目,以觀後效。問題寫下來後,你得注意,這可能值得研究,也可能根本只有這一條,孤證不濟事。只要繼續注意就會發現,這些資料滿多的,有的很清楚,像「於詩亦然」、「書類其詩」;有的先講書道,然後講詩歌,前後之間有一個對照。我非常高興,這些資料蒐集非常的齊全,於是我開始著手撰寫。由於論證確鑿,頗富原創,果然這一篇得到了國科 會的成果獎助。 又譬如我寫一篇〈雜劇藝術對宋詩之啟示——民間文學對蘇黃詩歌之影響〉論文,試問:詩歌跟戲劇有什麼關係?這是《孔氏談苑》、《王直方詩話》裡面的一條資料引發的:「作詩如作雜劇」,作詩跟表演戲劇有類似處嗎?於是我注意到這個資料,逐漸的積少成多,文本資料二、三十條,稍加詮釋、解讀,就可以寫出很好的文章。從文本開始,你必須自己累積深厚,把你的心得一一紀錄下來,到底可不可行、值不值得研究?如果能這樣做,就可以累積很多。另外,像我撰寫〈《春秋》書法與宋代詩學〉、〈史家筆法與宋代詩學〉;乃至於研究《左傳》,發表〈《左傳》之 史筆與詩筆〉、〈《左傳》敘事與言外有意〉諸論文,都必先儲備有關《春秋》書法,史家筆法,及史筆、詩筆、敘事藝術、詩歌語言等相關領域之專業學養,因緣際會,相互觸發,方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四年前北京大學一百週年校慶,我參加「漢學國際會議」,總共全世界有三百多個學者前往參加。我當時發表一篇論文〈宋詩研究的方法與研究選題舉例〉,曾提出一百五十幾個題目,他們看了以後很驚訝,怎會有人那麼慷慨,把自己發現的研究選題提供出來。總之,按照剛才所說的,你讀到哪裡、想到哪裡,就隨手紀錄,積累既多,怎麼會沒有題目呢?果真這樣,從閱讀文本所獲得的心得,加上有充分的材料佐證,就可以開始研究,理論上不會有太大問題。這樣的研究,如果不是你的老師、不是你的前輩做過的,研究選題就很有創意,這是第一點。我建議必須要從文本出 發,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要寫碩士論文,為了要升等,隨便找個題目來研究,這是不可取的。 其二,研究選題經由外鑠,得諸傳聞,這是被動接受,往往事倍功半。當然,在實際進行撰寫論文之時,不是每一個人都已讀過很多相關的書籍,都能有發現、有心得,然後把它寫成論文。碩士班的研究生,通常由老師供給題目。論文選題經由外爍,是別人交給你的。可能你的指導教授告訴你,或是你的同仁、你的同學,告訴你這個題目可以寫,這是被動的。跟前面所說「讀書得間」是主動的很不相同。論文題目由他人提供,有一個缺點:你還在狀況外,尚待熱身。進入論文世界,不知何時?當你知道一個題目,當指導教授告訴你這個題目可做時,你應該及時努力,極盡可 能達到指導教授目前認知的那個層次上,你才能卡位進行研究。指導教授或朋友告訴你某個題目,如果這個題目富有原創性的話,那表示這題目研究探討的深度或廣度尚有不足,才值得進一步研究。果真這樣,你就應該向提供研究選題的老師或朋友虛心請教,問他這個題目怎麼做?要看什麼書?應注意什麼事項?要從哪一點切入?要用什麼方法等等?務必要讓你很快地進入情況,達到題目提供者彼時的層次,你才能深入下去,有所憑藉,才容易拓展開來。自我摸索,比較浪費時間,我建議直接去找提供題目的人,這等於獲得高僧的加持和高人的灌頂,才可能很快的進入狀況 ,在學術研究的天地間優遊翱翔。 選題的來源有兩種,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主動的選題,厚積薄發,操之在我,其利實多,剛才已強調過。被動的選題,操之在人,參加考試或審查時比較不利。主動的選題,觀念經由閱讀豐富資料得來,一些外圍的相關資料,你已熟悉。口試委員一問,一定考不倒你,絕對應答如流。博士班入學考試的論文選題如此,研討會論文、碩士論文、升等論文,乃至於專題研究計畫的論文選題,也無不如此。自發性的論文選題,著手進行研究時,由於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所以寫作進度也比較快、品質也比較好。這種選題效益,將是第一項自發與第二項外鑠的最大不同。 |
標題∕張高評教授<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二) 編號∕8 公布時間∕Sun Apr 30 17:28:00 2006 作者∕簡光明 作者網址∕ http://chinese.class.kmu.edu.tw/cgi-bin/wbb2.cgi?user=ch02&proc=read&bid=6&msgno=8 |
(二)、文獻評鑑 當你擬定了論文題目,確定了研究選題的範圍,同時必須注意的,是文獻評鑑的檢驗工程。首先,你必須了解,截至目前為止,關於本選題已經發表的相關論著數量和內容。我曾經口考一篇博士論文,他自己在緒論裡面寫得很清楚,說關於這個選題他知道已經發表一百二十幾篇論文,已經出版二十幾本專著。研究現況如此,他仍堅持撰寫這個論文選題。我就問:「研究成果既然那麼可觀,高手如雲,作品如林,你還執意要寫,是不是你有什麼勝過他人的地方?」我再問他:「你論文那一章比較有創見?又有那些心得是超過前人的?請告訴我們。」他回答說:「我寫出我的感 覺,難道不可以嗎?」學術論文不能只寫感覺而已,又不是寫情書。這是罔顧研究現況,未借鏡研究論著的成果,所造成的局限。試問:該研究選題的數量已經那麼多了,好話創見很有可能都已經被前人說光了,發揮過了,如今你還要重複舊題,看來不拾人牙慧很難!難道為數眾多的前人意見都不可取嗎?不太可能吧。 第二種情況,是研究論文數量雖多,但是品質不很好、不很高。換言之,論點膚淺、偏差、疏漏、錯誤,或者只談到局部而大部分沒談到。論文品質的優劣高下如何,你該做個評估。如果發現數量雖多,但是觀點不見得可取,或品質雖好,但數量發揮不夠,這樣,都可以考慮再作,值得選擇續作的。對初學者來說,某一個論文選題的研究成果數量多的時候,我建議迴避。研究論文要選一個題目來做,實際上不難,何必跟人家做同樣重複的工作呢?十幾年前,台灣學術資訊還不太發達,有一年光是研究荀子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就有六部。荀子學術儘管值得探討,有必要一窩蜂去 做近似而重複的研究嗎?如果各有側重,或分工合作,是否會更好?除了荀子,先秦諸子其他各家都值得考慮作研究啊?歷代的哲學,像魏晉玄學、唐宋佛學、宋明理學,或其他的學術思想,其中天地無限寬廣,都值得投入心血作研究。某一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假如數量多,實在不必再去湊熱鬧?做學術研究必須要走冷門,或半冷門,就好像接力賽,絕對不要從原點開始跑,要看前人跑到那裡,你就從那兒接著下去跑。譬如你的老師、你的前輩學者,他們的能力高強,已經跑了二百公尺,學生們能力較弱,那就從二百零一公尺開始跑吧!就算只跑三公尺,那二百零一、 二百零二、二百零三公尺可是我跑的呀!如果你不是這樣考慮,還是從零開始,也許你寫得很好,進度也很快,那是因為你看了別人的著作,抄襲別人的成果。你說你前進了五十公尺,這五十公尺是在人家兩百公尺的籠罩涵蓋之內,說實在的,你的貢獻少、心得不多。究竟是你自己跑的那三公尺有價值呢?還是你尾隨人後跑五十公尺看起來很有成就?很有心得?頭頂別人的天空,腳踩別人的地盤,處處是別人的天地,別人的心得,沒有自己的成就,這樣當然不好。所以學術研究入手處,應該是一種接力賽,而不是個人表演賽,不一定要從零開始起跑。 至於論文的學術品質,也是如此,這跟下文要強調的「問題意識」有關:如果經過文獻評鑑,發現其中尚有拾遺補闕,繩愆糾謬之空間,自己尚有能力「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那麼,此一研究選題,雖然有人寫過,數量有一些,品質好像還不錯,但是你確信還可以發揮,那就勇往直前去研究探討吧!否則,嘗試走一些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講究新創發明,獨闢谿徑,仍是最佳選擇。像阿扁總統說的:「要走自己的路。」學術也是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味走人家走過的路,掠奪別人的學術領空。如果因循怠惰,貪圖方便,選擇人家走過的路,那麼,黃金啊、鑽戒啊…老早 人家都整塊運走了,怎麼可能還留給你去撿呢? 其次再對研究選題作個強調。選擇論文題目,有點像擇偶。如果你是一位非常賢慧的女孩子,不幸選擇一個惡棍丈夫,那麼,無論你怎麼努力經營你的婚姻,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幸福美滿。因為本質太差,對象不好,用心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研究選題,好像一個尚待開採的礦坑,一個礦坑既經選定,雖未開鑿,這礦坑資源蘊藏的精粗多寡實際已經決定了。當你選定一個題目打算進行研究的時候,這研究選題中到底蘊藏多少學術能源?具備多少研究潛力?包含多少學術價值?將來有多少前瞻性、延續性?在你首肯的一剎那,其實已經決定了,所以,選錯論文題目,比嫁錯郎, 娶錯娘還要嚴重,因為無可挽回。既然學術研究題目或範圍要經選擇,你不妨高瞻遠矚,外加深謀遠慮,希望選擇這麼一個題目,或圈定一個領域,既可以寫碩士論文、也可以撰寫博士論文,甚至可以寫副教授、教授升等論文,申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更可以作為終生學術研究的志業。這樣一個學術領域,關係一生的學術生命至深且鉅,你的選擇當然很重要。如果你隨便選擇一個題目,跟慎重其事地選一個題目,實際上時間相差不會太大。你是否慎重而認真的去選擇一個題目、去經營一個題目,關鍵在是否具體落實「文獻評鑑」的工夫。審慎認真,花費心血不多,但後續 或將來的效益,卻有天壤之別。選擇只在一念之間,就看你怎麼選啊!就好像對終生伴侶的選擇,選對了,或者是選錯了,當下的抉擇,一輩子的幸福就註定了七成。這輩子的婚姻生活或學術生命,幸不幸福,風不風光,就看你當下挑選的對象了。 關於文獻評鑑,我再提醒一下。當你初步決定寫作某一研究選題時,怎麼知道人家寫了沒有?或寫得好壞呢?在台灣,你可以看幾個刊物,第一,你上國家圖書館的網頁去看看,有全國的碩士、博士論文的題目,甚至於有論文提要、目錄,你評估看看,再決定是否執行此一選題。接下來你可以查看〈漢學研究通訊〉這個季刊,報導每一個學校的學術研究訊息,包括每一大學今年畢業的研究生,各寫了什麼題目。有些學校甚至告訴你,我們的碩士生、博士生初步選擇了什麼樣的題目要做,它都會作預告公佈。這個資訊你要了解。在中國大陸方面的資訊,可以直接上《中國期刊 網》,檢索或閱讀資料。書面學術資訊,則必須參考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來講,必須要翻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這樣一個月刊;研究現代文學,就要查考《中國近代當代文學研究》等等。它們是月刊,一年十二期,其中學術資訊,為前六個月中國大陸學報期刊論文的精華,或加以刊載,或輯入目錄檢索。在登錄的論文目錄後面,有論文索引,把所有中國大陸不管什麼學報、什麼期刊,按照論文選題的時代先後,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一路下來,依序羅列。稍加翻檢,就可以知道,有關學術研究的最新訊息。檢查可以按圖索驥,什麼題目? 什麼人寫的?發表在什麼刊物?刊登在第幾卷第幾期?甚至於第幾頁到第幾頁?讀者可以按照這個去檢索原論文。目前臺灣庫藏期刊最齊全的,可能是中央研究院的中國文哲研究所。一九六幾年、一九七幾年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連國家圖書館的漢學研究中心都沒有,他那邊卻絕無僅有。有需要的話,值得前往看一下。至於九十年代以後,研究歷史的、思想的、美學的,研究中國古代、近代、當代文學、或文學理論、文藝批評的,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部有月刊,幾乎每一個學術門類都有,最便於查閱。 你決定的選題,人家有沒有做過?如果別人曾經做過,你必須拿來參考,畢竟學術成果,要靠不斷積累,擷長補短而來。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大家紛紛恭維他的科學成就時,他說:「如果說我有一些學術成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比巨人高些。」投入研究課題,不能不管別人著作的成果或論點學術研究,千萬不能孤芳自賞,自言自語。假如自己師心自用,自己閉門造車,研究成果居然出而合轍,竟然出類拔萃,這很難啊!除非是老學宿儒!如果自己不去研讀別人的論著和論文,知己知彼,增益其所不能,居然大談研究,那研究成只有兩種可能:不是 剽竊智慧,就是孤陋寡聞。因為你寫出來的論點,或研究的心得,也許人家十年前、二十年前已經發表了。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界會承認這個成果是你的原創嗎?人家會說這是剽竊別人智慧,重複別人的觀點。你如果反駁,那人家會說你是孤陋寡聞,外加師心自用!別人已經公開發表了,你為什麼可以不參考?還重複做同樣的題目?所以,查考相關論著目錄,對研究選題作最後確認,這一例行工夫必須要去先做,不用花費你多少時間,就可以知道該選題的研究現況:數量多少?品質如何?如果有人副教授、教授論文都通過了,博士學位都已經拿到啦,你還在那邊寫碩士論文 ,你有可能寫過他們嗎?姑且不說浪費學術人力,這研究領域先天上已受到相當開發,也就形成若干侷限,自己已很吃虧。學術研究的天空何其遼闊無邊,自己大可以立志做個頂天立地的學術巨人,何苦故意去侵犯別人的學術領空?南宋楊萬里強調:「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願共勉之。 如果你知道看一看國家圖書館的網頁,查一查《漢學研究通訊》,翻閱翻閱國內所編工具書,像漢學研究中心編的期刊論文索引:如《經學研究論著目錄》、《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還有學生書局出版的《唐代文學論著集目》、主編的《書目季刊》,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印行的《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以及文津出版社、五南圖書公司、洪葉文化公司都曾出版許多學術研究之工具書,頗便查考。看一看、查一查,就研究的類型性質,去翻閱翻閱,按圖索驥,就知道這個領域到底有多少篇論文?論文品質良好還是普通?值不值得再探,或深究 ?經過反思和推敲,就可以避免學術人力無謂的重複與浪費。 |
標題∕張高評教授<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三) 編號∕9 公布時間∕Sun Apr 30 17:28:43 2006 作者∕簡光明 作者網址∕ http://chinese.class.kmu.edu.tw/cgi-bin/wbb2.cgi?user=ch02&proc=read&bid=6&msgno=9 |
(三)、問題意識 第三,現在要強調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問題意識」。目前文史哲學界撰寫論文,學術規範好像還不是很統一。最近有心人想整合我們文科論文的格式,好像也是不了了之,所以我們只能自求多福。 不知何時開始,文科論文在開宗明義處,很多人照例會來一個研究動機。我指導學生的禁忌之一,是嚴格禁止他寫研究動機。學位論文的主要動機是什麼?無非就是想要拿到碩士學位跟博士學位嘛。如果是升等論文,就是想要通過教授審查嘛,還有什麼動機呢?要不!這個動機也可以杜撰假造、說空話。我建議將研究動機改成「研究現況」。因為研究現況不能假造,研究現況就是把上述第二項的文獻評鑑納入進來,明白告訴讀者:關於這個研究選題,目前我看到哪些論文?這些論文朝哪一個角度發揮?有哪些優點、缺點、或偏差?總歸一句,因為目前的研究現況,存在一些 侷限、有一些美中不足,所以我今天寫這一篇論文很有必要,很有價值。這不就等於告訴學術界說:我這個論文是具有創意的,絕對不是存心要抄襲人家的。研究現況的交待,絕不可能說假話,為什麼呢?如果你說關於這篇論文的選題沒有人做過,我是第一個做的,讀者馬上會拆穿你的謊言。說「這個選題其實已寫過三、四篇,或十幾篇論文了,你何以沒有看到!還有幾本著作,人家都已經出版啦,你也沒有看!」不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簡直就是閉門造車,畫地自限、師心自用。所謂研究現況,就是文獻探討,你必須知道前人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未觸及的是哪些?哪些 已稍具規模,哪些尚有不足?這些研究現況都反思過了,也就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 何謂「問題意識」?為什麼要寫這篇論文?換寫別篇論文不行嗎?你必需說:「不行!這個題目非常重要,它是一大關鍵。因為我要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處理某一個課題,所以必須要進行研究。」究竟有什麼研究問題很重要,急待解決、不做不行的呢? 第一,所謂問題意識,指選題為久懸未解的學術公案,或富於爭議性的焦點話題。此即《後漢書》陳元所謂:「解釋先聖之積結,洮汰學者之累惑」之意。當然這要功力比較深厚的人,才能勝任愉快。我現在提出較高標準,一個學術的懸案,讓大家一起來追求。這個學術的懸案也許歷經了幾百年、幾千年都沒有解決,你說我怎麼能?怎麼不能呢?善用研究方法就可能!有些問題因為地下出土的文物重現天壤,運用二重證據作研究,可能就獲得解決!這我們等一下再說。做學術研究,必須先有一個問題意識,為什麼我要寫這篇論文?因為我要解決某一個學術懸案,裁判爭議性 焦點話題的是非。所以,這問題一定要很重要!一旦寫好這篇論文,千古以來的疑惑,就可以從此獲得澄清;爭議性的話題,從此是非曲直塵埃落定。學術研究必須要存有『問題意識』的概念,成果才能往上提昇,不致向下沈淪。 第二,所謂問題意識,是指有待解決的關鍵課題,或可供循序漸進的基礎研究。這類問題很重要,因為這個研究選題的解決,有助於深入或探討下一個問題,是一種基礎研究的選題。這後續性、拓展性的課題包括:如果我將來要撰寫博士論文,要升等副教授、教授的論文,或者申請專題研究計畫,素材可以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成果可以不斷累積與擴大。這種研究選題的發現,要靠自己平時看書後的系統思維和宏觀規劃,題目淺深小大間,有一個進階,循序漸進,逐步完成。問題一一解決,就好像建造一棟房子,如果要蓋十層樓,地下三層沒蓋好,上面十層就沒有著落。《 百喻經》中的三層樓喻,可以佐證這個道理。這樣說好了,撰寫論文,不管是小篇論文,或碩士、博士論文,假如目前執行的課題是甲問題,它是學界探討乙、丙、丁…各問題的墊腳石和里程碑,甲問題獲得解決後,乙問題才有著落。乙問題是建立在甲問題的解決跟廓清的基礎上。如果甲問題沒有解決,乙問題根本無從著手,無所依傍,呈現踩空或斷層,接下來的丙問題、丁問題…也仍舊是懸案,根本就一籌莫展,找不到著力點,這叫做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選題。最可貴處,在為自己累積研究成果。每完成一個基礎研究,自己的研究會有一個進階,從 甲到乙到丙到丁,學術實力將容易成等比級數之增強。我把學術進程的石頭搬開,才能繼續前進。搬開這塊石頭的問題沒有解決,這條路根本就窒礙難行,所以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最有意義處,是這個問題解決後,可以提供給學術界若干觸發,有助於若干個相關問題的進階與參考。這樣的選題,就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學位,獲得一個升等而已。你既解決了學術問題,將可以「利用厚生」,何樂而不為? 「問題意識」這樣的概念思考,將可以培養你獨立思考的能力,造成你未來的學術研究,非常有潛力、非常有後續力,絕對不會發生想寫學術論文,卻苦於沒有合適選題的窘境。如果你作研究,先養成問題意識,那麼你自己就可以創造出很多可大、可久,有價值、富創意的研究選題。當然,問題意識就是實有疑難,期待解決;如果沒有問題,還犯得著多此一舉嗎?所以,並不是什麼問題都值得研究,就像身體,有毛病才要治療,沒毛病就不必亂投藥。有問題,所以才要尋求解決,所以才要研究嘛!如果論文探討的課題,人家都已經解決啦,而且都已寫了好幾篇論文,甚至寫 了好幾本書出版了,而且,成果豐碩,「菁華極盛,體例大備」了,後人還旁若無人,還在重複作研究,這行嗎?人家問題大致都解決了,你還研究它幹麻?即使完成論文了,頂多獲得一個學位,獲得一個升等,雖然僥倖過關,但是從此研究缺乏後續力,更遑論實力或潛力了。 接下來談談問題意識的表達與效用,大約有三大方式:其一,能拾遺辨惑,繩愆糾謬,有匡謬補缺之功。其二,能詳人所略,異人所同,有張皇幽渺之功。其三,能推陳出新,獨闢谿徑,有新創發明之功。先看第一項補苴罅漏,就是拾遺補缺、繩愆糾謬。了解別人研究這個論文選題,已達到某個程度,若有缺陷與不足,則由我來彌補缺漏,提昇層次。初階研究的人能夠做到這個地步,已經非常好啦。其次,是別人犯的偏差與謬誤,我根據豐富的文獻資料佐證,糾正他的粗淺和錯誤。研究宋代文學的同道,就常常有第二項的快樂。因為五十年來兩岸三地學界研究宋代文學的比 較少,所以一些文學批評史、理論史、文學史、詩歌史、小說史、美學史著作,常會說錯話。不過,這白玉微瑕,並不妨礙他們是大家。學術成果大體不錯,細部容有偏差,我們根據文獻的佐證加以羅列,就可以證明他的觀點是不對的、是偏差的、是闕漏的。連郭紹虞、錢鍾書這樣的行家,也可能說出外行話;連朱自清、吉川幸次郎這樣的學者,有時候論點都難免偏差失正。你只要羅列具體的論證,就足以彌補他們的不足,或糾正他們的錯誤。這是一種選題的方式,一個問題的意識,針對學術問題偏差處、粗淺處、不足處、錯誤處,寫一篇論文來糾正偏差、追求精深、補足 闕漏、修正失誤,這就是寫作這篇論文的問題意識。 其次,更高明一點,就是張皇幽渺,發揚光大別人看不到的死角。眾人注意不到的疑問,你能夠留心發揮,這牽涉到學術眼光,也可以靠方法學的訓練做到。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別人很粗淺、有遺漏、有偏差、有錯誤?這是從上述第一項、第二項的文獻評鑑得來的啊!因為翻閱了很多人的相關著作,知道研究問題的現況;如果你不去看相關論著,怎麼知道這個問題學界已研究到什麼地步,又如何知道去彌補他、修正他呢?至於如何「張皇幽渺」?我要強調一點,就是「詳人所略,異人所同」。有關問題別人已經寫了,已經很詳盡精彩了,你就不必再炒冷飯,儘其可能的直接 擷取心得即可。成果借鏡參考處,文字可以寫得簡略一點,以便節省時間、節省精力去「詳人之所略」,這就是「略人之所詳」、「異人之所同」。他人寫得詳的,我要簡略;人家寫得簡略的,我便要詳細的寫,淋漓盡致的發揮與詮釋,唯其不茍同、不茍異,才叫做學術接力。閱讀學談到技法系統,有所謂知入知出法、分因辨革法、從是看非法、匡正補充法,善加運用,也可以使研究成果亮麗。 當今我們的論文寫作,好像不是這樣。別人寫得詳的,我也寫得詳,因為方便抄襲引用啊;別人寫得略,我沒得參考了,我只好也寫得略。學術研究「闇而不明,鬱而不發」,此是主因,這怎麼可以呢?我們台灣的學術論文,第二章幾乎都寫學術背景,既缺乏跟後文各章節作緊密呼應的機制,又連篇累牘,不知剪裁。寫學術背景一寫就是二、三萬字、甚至四萬字。就算寫它十萬字,意義也不大,因為其中沒有一個觀點是你自己的,都是別人研究成果的排比和整理。這樣,寫了再多,有用嗎?詳人之所詳,又略人之所略,不知研究的意義何在?人家已經寫得很詳盡,還要你在 那邊浪費篇幅嗎?論文的焦點或關鍵,人家寫得很簡略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去發揚光大,或增益其所不能呢?建構問題意識要反向思考,要「略人之所詳,詳人之所略」。別人寫得詳的,我只能巧妙剪裁,精要論述,以便節省更多寶貴心力,去「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所以建議大家,在背景上儘可能文字簡要,只要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話寫上三、四句,最多不要超過三十個字,最後交代出處,讀者自行參考就夠啦,實在無庸贅言。如果還引經據典、詳加述說,既然自己的見解不多,又何苦浪費那麼多時間和筆墨呢?別人已經寫得很詳細,很精確,探討已經有了 結果,已經有了結論的,你再炒冷飯就沒意義了!所以不要詳人之所詳,也不要略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異人之所同」才是發明學術,提出研究心得的不二法門。人家論點簡略的,我要寫得更詳盡、更淋漓盡致,更鞭辟入裡、觸及要更廣博精深,這樣才能有創見,才可能有發明。你千萬不要只是當別人的影子,俯仰隨人;更別當應聲蟲,人家怎麼說,你也跟著這樣說,不知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創見,那不行的啊!別人贊成的,你獨持異議,你有自己的觀點,你有卓越創見,你有顛撲不破的佐證,你就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與心得。 只有見人所未嘗見,才能言人所未嘗言。當然這不是故意要跟別人唱反調,當別人的意見趨向於雷同的時候,你要思考,這些一面倒的結論,是不是都沒有問題?如果經過推敲,沒有問題,我們就得尊重和參考他們的見解。他們一面倒的意見,如果不對,就必須提出自己的論證,進行駁斥導正,提出自己的創見。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缺乏主見,不加思考,甚至無可無不可。這樣,才可能發揚光大學術,躍登學術之殿堂而進入研究之門室。前人探討這個學術課題,已深入到第一層,你能深入到第二、第三層,不僅發揚光大,還能燭照幽微,這才叫學術研究。 第三,研究選題追求創新發明,這是最高的理想和標準。主要在推陳出新,空所依傍,發揮獨立思考。那些「未經人道,古所未有」的見地,由你率先提出,成為斯學的開山;迷離惝恍的主題,經過你有力的論證,觀點生新,創見獨特,成就了「一家之言」。研究題目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當然就是個好選題。 |
標題∕張高評教授<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四) 編號∕10 公布時間∕Sun Apr 30 17:29:50 2006 作者∕簡光明 作者網址∕ http://chinese.class.kmu.edu.tw/cgi-bin/wbb2.cgi?user=ch02&proc=read&bid=6&msgno=10 |
三、研究成果追求原創 研究成果追求原創,是這個部分要談的重點。這可分為三方面來說:其一,文本材料之生新;其二,研究方法之講究;其三,探討觀點之轉換;其間每一個問題都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一)文本材料的生新 首先談文本材料的生新:人文學的研究,仰賴材料的佐證、解讀、分析、論斷,我們所據以推斷的材料就是那些文獻、那些文本資料。援引材料的要求,上焉者能夠讓人覺得陌生、新鮮,也就是說你所引用的是第一手資料,不是轉手、二手資料。資料最好是無人或少人使用過的,新的資料、是陌生的資料。學術研究據此開展解讀、詮釋、發揮、論證,當然可以獲得比較新穎、獨特的成果。用這些熟爛資料必定得到這樣的結論,我用另外一堆生新的資料將得到不同凡響的結論。所以材料本身必須要講究陌生、新鮮,這樣,研究成果較可能有創意。 材料要怎樣才算生新呢?運用「二重證據」作研究,研究材料自然生新,成果自然不凡。以前一個很知名的學者說,《漢書藝文志》裡的《孫子兵法》,就只是孫武的兵法。沒有所謂《孫臏兵法》,孫臏並沒有著作兵法。言之鑿鑿,還著書立說。但是後來銀雀山一號漢墓竹簡出土,同時有《孫臏兵法》、《孫子兵法》,這樁千古懸案就不攻自破啦。可見,新出現的材料可以印證一些學術公案。最近大陸出版李學勤《中國古史尋證》,及姚小鷗《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大家有興趣,不妨參看。也許,你會說:中國大陸的文物出土,我們這裡看不到,所以,我們無法利用 這項利器。其實不然,出土文物的整理,照例會在《考古》或《文物》等刊物或年鑑上發表,善加運用參考,將是一項利器。除此之外,浩如煙海的書堆裡面,學術寶藏無限,很多是大家都沒有發現的材料。大家研究選題的文本材料希望生新的話,何妨上圖書館翻查大部頭的類書、叢書?其中真是書府琳瑯,陌生而新奇的材料,不虞匱乏。不去翻書,當然不知道哪邊有什麼寶貴材料!以類書而言,就有許多生新的材料。類書裡面因為包羅萬象,很多資料我們一生很難得去翻它。類書因為是分類編纂,同質性、同一個範圍內的資料自有很多可以觸發之處。學術界撰寫有關蘇東 坡的論文,應該夠多了吧,但都無人談到蘇東坡詩之創格對小說戲曲有何影響。王利器先生是文獻學的專家,1991年四川大學召開宋代文化國際研討會時,他發表一篇論文叫做〈蘇東坡與小說、戲曲〉,引用的資料倒不是蘇東坡的《仇池筆記》、《艾子雜說》那些習見的文獻。關於蘇東坡跟小說關係的文獻,卻是從清朝張英所編《淵鑑類函》的類書中輯出的這些資料一直沒有人注意過,研究蘇東坡的專家幾乎不曾運用到清朝的類書資料。所以如果能在浩如煙海的書堆裡,鉤勒掌握到一些別人沒有用過的新鮮資料,這可媲美地下文物出土。而且這種發現新大陸式的驚喜,並不 太難,只要廣博瀏覽典籍,勤於翻檢爬梳,即易為功。再講一個例子,彰化師大黃文吉教授,為國內唐宋詞研究知名學者。兩三年前,受中國大陸王兆鵬教授的委託,前往國家圖書館翻閱一本詞學的選本《天機餘錦》,一看才發現這選本裡有很多宋人的詞不見於《全宋詞》,久已亡佚。把它輯錄出來,他就寫了好多篇文章。研讀翻閱圖書館的典藏善本,最有可能就找到天壤間都沒有人用過的材料。我再舉一例,八十年代前,王安石的詩歌研究,在台灣大多採用世界書局李壁注的版本。復旦大學的王水照教授到日本講學,在日本的蓬左文庫發現了王荊公詩李壁注的善本,數量 比起通行本的李壁注要多一倍。這多一倍的李壁注本,是日本朝鮮本,較接近南宋李壁注的原貌,當是宋代珍本。如此說來,如果研究王荊公詩李壁注,就多了一倍資料,這一倍的資料以前的學者無緣見到,也就沒有運用過。從這多出的一倍資料,大可以建立你的新觀點,發表你的新創見,這就是所謂材料生新。 有某些資料文獻是大家都沒有研究過的,譬如說宋代的文集,元代、明代、清代的文集,研究的人幾乎很少,也少有注釋、未經整理,連題跋、集評通通沒有。你隨便找一家,只要符合我們剛才所說的問題意識,那你去進行學術研究,絕對每一個材料弄出來都是新的。怎麼會沒有材料可用呢?以宋代文學來講,宋人的詩集流傳的有六百多家,詩集份量在10卷以上的有四百多家,其中重複研究的名家大家有蘇軾、黃庭堅、楊萬里、陸游等十餘人,乏人問津的就將近四百家的詩集。由此看來,怎麼會沒有研究題目呢?怎麼不能生新呢?當然有啊,只看你有沒有興趣去翻閱,要不 要刻意去追求和發現而已。 (二)研究方法的講求 接下來談研究方法的講求。明人《警世通言》中,有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故事,清人《笑得好》詼諧寓言中曾複述這一方法學的啟示。的確,「點石成金」是一種絕妙方法,如果熟習這方法,就可以「任隨我到處點金,用個不計其數」,研究方法正是如此。方法是一種工具,不同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成品。如果你用土法煉鋼,煉出來的鋼既粗糙,產量又少,品質又差,內銷都有問題,外銷人家不要。如果試用洋法煉鋼,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不是嗎? 碩士考博士時,必須繳交博士研究計畫;向國科會申請專題研究計畫時,也要談談你的研究方法。我發現:學界對於研究方法,普遍有一個嚴重的誤解,這我要特別強調。不知何故,大家把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或研究步驟混淆了!顧名思義,研究方法就是一種方法嘛,並不是過程或步驟。什麼叫方法?比較法、歸納法、統計法…這個就是「法」。以文學研究而言,有歷史批評法、社會批評法、文獻考證法等傳統方法,以及比較文學、接受美學、結構主義、心理批評、原型批評、現象學、闡釋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新方法。其他,研究經學、史學、哲學、民俗、神 話、語言文字,也都有其適用的研究方法。出乎意料之外,很多人誤把研究方法當做研究步驟。通常會這樣寫:這個研究計畫,第一個部分我打算要寫些什麼,接下來我再寫什麼、又寫什麼,結論將是什麼。這根本就是研究步驟或研究順序啊!怎麼會是研究方法呢?但我發現來自臺灣各地大學,報考本校本系的博士生的研究計畫,將近八成都這樣寫。我審查行政院國科會專題計畫,很多人也是這樣寫,你說奇怪不奇怪!研究方法很重要,不同的選題有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是量身定做的,今天沒辦法仔細講。只是提醒大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成果要卓越、 要創新,必須要講求研究方法。不講究方法,研究成效將會打折。 (三)探討觀點的轉換 最後,是探討觀點的轉換。如果某一研究選題,學界研究成果已很可觀,如剛才所說的數量很多、品質不錯,如果你執意作這個選題研究,還是可以的。只要注意研究觀點再轉換,當然是可以的。對於讀書研究,蘇東坡曾提出「八面受敵」法,所謂「每次作一意求之」、「每一過專求一事」,即是強調多元性、多層面的研究。其中關鍵,即是觀點的轉換。以我本人研究的歷程言,博士論文選擇探討《左傳》。在此之前,學界多從經學角度看待《左傳》,這是經學家的習慣。歷史學家把它當成上古史史料來研究,奉為上古史的信史,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的。我撰寫博士論文, 卻從文學的觀點來探索,於是發現它是古文義法的先鋒,史傳文學的開山。文學的研究,對於解讀「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的《春秋》經傳關係,是一大利器與鑰匙。就這樣,同一本書你可以從經學、可以從史學、可以從文學、敘事學,甚至可以從思想的角度去看《左傳》,這就是觀點不同。關於江西詩派的研究,一般人都是就文學論文學。龔鵬程先生的博士論文別從社會學的角度、用統計學的角度詮釋,觀點就很獨特。觀點不同,結論當然就新穎卓越。 觀點的轉換就好像野柳的女王頭,我們習慣接受台北縣觀光局的安排,站在固定的角度觀賞那座珊瑚礁,所見形象當然如假包換是女王頭。如果你不信邪,另從對面、從旁面、從反面去看,絕對不像女王頭,說不定是一隻怪獸。為什麼?觀點不同,它就不一樣呀。蘇東坡《題西林壁》詩書寫觀賞廬山的心得,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山有七種角度,何況作學術研究?因此,如果研究選題學界成果數量很多、品質很好,能別從不同視角來探討,來觀照,也可能有創見。 我提出這三點,是我經常主張的,提出來跟各位相互切磋。當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至於碩士論文的學術價值和書寫要領,以及專題研究計畫申請之要訣與格式,限於篇幅,容後再談。 附記:筆者關心學術研究,鼓勵碩士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為此,去年7月29日於成功大學中文系館演講,講題為「學術研究之選題,原創及其價值」,南北學子到場聽講者百餘人。其後,曾將錄音稿轉成文字,稍加潤飾。今承總編陳滿銘教授雅意,同意刊載其中三分之一。敝帚自珍,尚祈博雅方家不吝指教。作者又及。2003.4.10.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