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數比重
寫作慣性 經濟考量
交遊廣闊 樂於助人(序跋,碑誌)
重視:論辨 序跋 書牘 贈序 傳狀 碑誌 雜記
次之:奏議 頌贊 辭賦 哀祭
論辨 序跋: 申述思想觀念之文字
書牘
成就最佳 序跋 雜記
遠離實用價值
饒富文學深趣
http://163.26.9.12/noise/hcjh-ca/5-05.htm
在中國的散文發展史上,議論說明文類文章的總稱論辯文,又稱為論說文。這類文章在古代散文中數量相當多,其範圍包括相當於今天的議論文和說明文兩大類。這類文體肇始先秦諸子的散文,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了在政治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就要讓執政者了解自己的政治理念,於是一篇篇說理透徹、邏輯清晰、文采勃發的論說文,就此誕生。
至於「論」這個名稱的由來,劉勰認為是從「論語」得來的,可是「論語」一書是孔門後代將孔子及弟子的語錄集合起來,裡面的論述部分較為片面。到了「孫子」、「墨子」、以初具論說文規模,發展到「莊子」、「荀子」、「韓非子」,成熟的議論文模式,就此確立。漢代以後,以先秦的論文為基礎,一直在不斷地發展。
古代論說文的樣式很多,有論、辯、原、說、解、釋等體類。這些大致是從題名和寫作角度的不同,及其一定的特徵,而加以區分的,這期間的區別往往較為模糊,不是絕對的。而「說」體文接近今天的說明文,其內容、寫法、風格都較具自由多樣性,包括有生活雜感、讀書心得、劄記之類的雜文性文字,如宋陳亮的〈西銘說〉等。至於說體文的發展,關鍵在韓愈及柳宗元。他們以「說」為題名,寫下不少著名的篇章,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換句話說,「說」體文在韓、柳的努力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
http://www.hrc.ntu.edu.tw/thci/SArt.aspx?id=15936
<th width="10%">文獻題名</th>
曾鞏文之體類區分及其意義 (搜尋可能的全文)
<th width="10%">文獻作者</th>
王基倫=Wang, Chi-Lun
<th width="10%">來源書刊</th>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th width="10%">文獻卷期</th>
8
<th width="10%">起迄頁碼</th>
139-168
<th width="10%">出版日期</th>
1995-06
<th width="10%">文獻語言</th>
中文
<th width="10%">學門類別</th>
中國文學
<th width="10%">學位級別</th>
<th width="10%">經費來源</th>
<th width="10%">附註</th>
[ 本篇引用下列文獻:21 筆 ]
被引用文獻
<th scope="col">編號</th><th scope="col">文獻題名</th><th scope="col">書刊</th><th scope="col">文獻卷期</th><th scope="col">出版日期</th><th scope="col">作者姓名</th>
1
曾鞏集
1984
(宋)曾鞏
2
曾鞏散文研究
1994
金容杓
3
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
1993
洪本健
4
中國歷代文論選
1980
郭紹虞=Guo, Shao-Yu=Kuo, Shao-Yu
5
文體明辨序說
(明)吳訥,(明)徐師曾
6
曾鞏文
1993
(宋)曾鞏
7
評註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8
涵芬樓古今文鈔簡編
(清)吳曾祺
9
經史百家雜鈔
(清)曾國藩
10
唐宋八大家文鈔
(明)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