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註:本文出自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賞析精選-雪泥鴻爪》 /張敬校訂;朱昆槐選註

 

這是 Google 對 http://210.60.133.12/mis/ 2911132/%E8%A9%A9%EF%BC%8D%E6% 87%B7%E8%88%8A.htm 的快取。 這是該網頁於 2009年3月11日 22:25:53 GMT 顯示時的快照。 在此期間,目前網頁可能已經變更。

 


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註釋】


澠池──縣名,今屬河南省。


舊題──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自注云:「 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可知東坡確曾與子由題詩於此,如今寺壁已毀, 舊時題詩亦不復存矣。


──瘦弱憔悴貌,指驢馬而言。


句──東坡於此句下自注云:「往歲馬死於二陵,騎至澠池。 」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極為有名,但一般人常常誤以為是七言絕句, 因為一般引用此詩者多取其前四句,攔腰截斷,而略去了後面四句, 因此這首詩幾乎在一般人口中成了七絕而傳誦甚廣。 其實這是一道七律和詩,是子由先寫了一首七律寄給子瞻, 懷念他們兄弟兩多年前趕考途中舊遊之處──澠池的一間寺廟。 子由原詩如下: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


  當時蘇軾在陝西的鳳翔府任判官,曾再遊澠池, 接到弟弟子由的這首詩,乃和韻作了一首,子由的原著平舖直敘, 無多大特色,而東坡這首和詩卻是相當傑出,超出原詩甚多, 本來和詩是比較不容易作好的,因為韻腳已受限制,不能任意發揮, 但是東坡的和作十有八九都比原作好,實在是才氣使然, 旁人勉強不來的。


  詩作得好,作得工不難,難在「見性」,也就是透徹人生的真諦。 東坡這首詩正是所謂「見性」之詩。雖然所寫的只是很普通的主題─ ─人生的短暫與飄泊無定,這是常人都能有所感的, 卻無人能看得如此之透,寫到如此之澈悟。想想看, 像蘇東坡這樣偉大的心靈,畢竟也已逝去了幾千年,他所留給後, 豈止是雪泥上的一痕半爪而已?但是他在當時卻已感覺到, 人生在世只是一個偶然,即使駐足暫歇,也只如飛鴻一掠, 在雪地上留下瞬間的痕跡而已。 我們在他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那顆偉大的心靈、 超人的幽默及曠世的智慧,而今安在哉?難道都只是雪泥鴻爪?── 這層領悟,這份悲哀,蘇東坡在寫詩的當時已然洞澈知悉了。否則, 何以在當時人生閱歷尚淺即有如此的感受?是禪的頓悟, 抑是慧根的一現?或許兩者都有,而此種慧悟亦有其因緣, 這首詩後四句就透露出個中消息了。澠池舊寺是他與子由舊遊之地, 才幾年之間,老僧已亡故,新塔供奉著他的骨灰。 往年曾題詩的牆壁亦已倒塌,何處再去尋覓那些詩句? 世事變遷如此之速,如此之劇,怎不由衷想己,想到人生, 而有一番澈悟?由此看來,「雪泥鴻爪」的禪語, 絕不是偶然興來而發,乃是有相當深刻的心理背景的。 世人只知斷章取義,背誦其前半段,無端的感嘆人生虛無, 未免流於淺近。其實東坡此時還未真正經歷他生命中的大風大浪, 前途的坎坷與漂泊豈能預見?然而這首詩的首句「人生到處知何似? 」以及末聯「往日崎嶇還記否?。」 卻好似已有預感,竟成他一生的讖語,豈不是命運弄麼? 我們在欣賞此詩之際,絕不能等閒視之, 應該深刻的了解蘇東坡一生的際遇, 有不平凡的一生方有此不平凡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enpu 的頭像
    cbenpu

    一生的夢與愛在此奔騰

    cben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